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1月19日,武汉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在进行体质测试过程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仅在今年,媒体接连爆出的大学生体测猝死、高校要求学生在体测前签订学校免责协议书、学校为强制要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实行打卡制度,都让人们看到校园体育运动在教与学之间的博弈已经到了令人心惊的地步。
体能测试本是学校检验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之一,并希望借此敦促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但从近年来高校体育场上发生的悲剧来看,体测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体测成了大学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大学体育课本身的“温柔”化。由于高校本身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的体育课训练量不足,致使学生身体并不具备完成标准测试的能力。
其次,部分高校为了向学生施压,将毕业证与体育成绩挂钩,这也致使体测在实际操作中走入了歧途。学生在平时缺乏锻炼,遇到“动真格”的测试时,更容易发生意外。
正确的方式是,校方应将体测存在的危险尽量在活动开展之前有效避免。比如尽到告知义务,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检测。特别是加入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体检,而非仅以平静状态下的医学检查数据作为参照。与此同时,学生也应报告自己的情况,不得故意隐瞒病史等。
此外,学校应完善校园急救机制。一旦发生学生在运动场出现意外的情形,专业的医疗救助和紧急转运将为其提供有力的生命保障。当高校体育测试变得更专业、预备工作更充分,体育锻炼才不会成为危险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