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不是中国专利世界古国皆有

时间:2016-07-27 08:01来源:大西北网-书摘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在欧洲古希腊时代,当时着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名着《历史》一书中,就记载了当时王宫宦官的一些情况。希罗多德还指出,当时希腊的宦官,来源于西亚的波斯帝国。那时的波斯人认为,被阉割后的宦官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早在公元前6世纪,着名的波斯王大流士,就曾向巴比伦和亚述地区索要阉割男童,仅一批就达500名之多。而且,当时在希腊亦出现了专门贩卖幼儿的商人。也许,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贸易了。


    稍后的古罗马帝国,宦官在王宫就更常见了。翻阅史籍,不难发现,在克劳帝乌斯、尼禄、维特利乌斯当政时,宫廷中都有大批的宦官当差。着名的暴君尼禄甚至还宣布和宠信的太监斯普里斯结婚,同时任命宦官彼拉哥主持特务组织监视权贵和百姓。


    东罗马帝国时代,宦官更是罗马皇帝不可缺少的政治助手。美国着名历史学家魏特夫先生在其代表作《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指出:“太监掌权在4世纪的拜占庭已经充分形成一种制度。”在东罗马帝国时代,太监占有了大部分部门的职权。在当时的十八等官制中,他们可以担任八级官职,被称作是“皇帝可信任的阶层”,可以充当指挥疆场作战的高级将领。东罗马历史上的名将纳西斯、所罗门,都是宦官出身。而宦官尤斯塔修斯·西米尼努斯和尼西塔斯,也成为名噪一时的海军统帅,宦官出身的主计官尼西福罗斯成为东罗马史上着名的改革家。


    日本学者三田村太助在《宦官的秘密》一书中指出,在古代埃及,经常有寺庙僧侣们将用低价买来的6岁至10岁的男性小奴隶,用当地的医术阉割,然后用昂贵的高价卖到王宫和贵族府第,以此营生。魏特夫先生从《埃及语字典》等所引用的金字塔文件中,推断可能最早在公元前1500年时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埃及就有阉割的人。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尼罗河流域的宦官现象可能长期延续下来。


    在古老的亚洲,西亚和阿拉伯世界曾经是宦官现象流行的地区,所以魏特夫曾将“中国和近东”,并列为政治宦官猖獗的两大区域。


    到阿拉伯帝国兴盛时期,西亚、近东的宦官群体更是成为政治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活跃一时。美国学者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说到,到8世纪初时,阿拉伯帝国的宦官制度,随同闺房制度一起完善起来。“第一批宦官,大多数是希腊人,而且阿拉伯人是仿效拜占庭人的宦官制度的。”闺房制度相当于中国的后妃制度。希提同时推断出,在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极盛时代(公元750-847年),首都巴格达王城的三分之一供皇宫内的内眷、太监和特等官吏使用。


    在古代土耳其和古印度,宦官专政也曾盛极一时。有关历史记载表明,土耳其苏丹曾任命白人太监为宫廷学校的校长,专门用来训练国家文武官员,白人太监甚至被任命负责保卫苏丹私人宝库的最高官员,将教育、人事和财政大权全交给宦官。


    在古印度王国,宦官称为“霍查”.那时南亚次大陆上小国林立,每一国国君都妻妾成群,役使了大量太监在王宫劳作。据说,有的小国宫廷宦官达到两万人之多。我们从玄奘西行记载中就能大致体察到这一现象。


    印度的宦官一直延续近现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大城市德里、加尔各答和孟买等,尚存约10万宦官,他们拥有数世纪前遗留下的特权,可乘坐车辆不付车钱等。


    中国周边国家中,古代朝鲜和古代越南,也曾出现宦官现象。


    中国元朝时有两名载入史册《元史·宦官传》的名阉,其中之一的朴不花,原来即高丽宦官,他和高丽出身的元朝皇后奇氏一起来到元朝大都,和奇氏“情意胶固”,后来受到皇帝宠信,成为元顺帝时的权阉,元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是拜他所赐。古代越南也有不少男童从小就被掠卖到中国内地为宦,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安南”(包括今天的越南及周边地区)不断用兵,许多越南小孩作为战争俘虏被进贡到内地阉为宦官。明成祖朱棣时,越南宦官阮安受到重用,成为建设新都北京城的主管。明王朝还不止一次向高丽、安南王朝索要进贡阉人,这在客观上刺激了越南、朝鲜的宦官群体,使得他们不断壮大。《明实录》中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一次就向朝鲜索要宦官200名,朝鲜宦官现象也可见一斑。


    中国的宦官,产生的年代大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同。但是,其制度之严密、数量之庞大、左右政治之能力、影响之范围、持续时间之久远,恐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的古史中,曾有过各式各样的对宦官的称唤。例如,寺人、奄人、阉人、宦者、中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在这些众多的名称中,寺人、奄人是史书上最早可以见到的,而在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有姓名的宦官,也是冠以“寺人”头衔的。


    古书上所能道出姓氏的最早一位宦官是寺人孟子,距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他本来是《诗经·小雅》中《巷伯》篇的作者。据史家考证,孟子(此处所说的不是战国时儒家代表孟轲)本来是个士人,因为受到谗言而被国君处了宫刑,因而成为了“寺人”.毫无疑问的是,孟子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身处陋室而心忧天下,身受宫刑而志向不改。因为据考证,《巷伯》这首诗就是作者为讥刺周幽王而写,诗中有“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之句,便是明证。周幽王是西周末代昏君,大好江山败亡在他的手上,他和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笑谈。已成为刑余“寺人”的孟子,还给周幽王作诗上书,忧国忧民,足为中国士人的典范。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古代儒风盛行的孝悌时代,时人和后人仍尊称他为“子”,并不因他受过宫刑而藐视其人。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李莲英最后的日子:慈禧去世前就散财安排后事
  • 古代日本为何没有太监?
  • 一个神奇的太监
  • 曹操少时爱偷窥男女之事 不过瘾看太监性生活
  • 哪个朝代被史学家称“中国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 日本古代为何没太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