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票对号入座溯源

时间:2016-06-16 08:11来源:大西北网-新华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车票,是旅客乘车的凭证。民国时期,主流的铁路客车车厢分别为: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这三种车是法定车厢,一般每趟列车都会加挂。1928年6月4日早晨5时23分,张作霖乘火车在沈阳皇姑屯遭遇爆炸身亡,这趟列车当时就加挂了头等车8节、二等车3节、三等车5节。


    买票需要排长队 黄牛代劳“捞外快”


    头等车的乘坐者多为政府要员、外国人、大商人、社会名流。车座是软座,铺有地毯,化妆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而且一般带有卧铺车。二等车的乘客主要是政府低级职员、白领和小商人等。座位也是软座,设备较头等车略差。二等车有单纯的座车,也有附带卧铺功能的座车。后者白天是座位,晚上长椅为下铺,靠背支起当上铺,很方便就改造成了卧铺车;三等车的乘客更加广泛。车座是木质硬座,全是硬座车,没有卧铺。


    民国期间铁路部门发售的以上三种车厢车票,不管是卧铺还是座位,车票都是“无座票”.车票票面上只写有发到站、票价、车厢等级等信息,没有座位号。那时候的火车,全部是上车找座位,没有对号入座的说法。当时头等车、二等车车票很贵,而且有一定身份限制,普通百姓坐不起。大部分时候,头等车和二等车内的旅客非常少,不会出现上车找不到座位的情况。而对于三等车旅客来说,人多拥挤,找座位也是件麻烦的事情了。


    当时普通旅客的乘车程序是:买票(大站开车前2小时开始售票、小站1小时)、候车、检票、上车找座。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这一系列过程都是争先恐后,你推我撞,一幅纷纷攘攘的场景。买票则要排长队。铁路部门根据列车等级设立不同的售票窗口,一般头等、二等售票口人不多,三等车售票窗口则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大的火车站附近一年四季都活跃着黄牛党,专门替人买票赚手续费。


    检票要懂“潜规则” 递上钞票就放行


    遇到某些不法检票员,看到排长队准备乘车的旅客,会突然停止检票,高声大喊:“客满了,停止检票。”这时候,常出门的旅客并不慌忙,手举车票挤到前面再递上一张钞票,检票员立即放行。有的无票乘客私下塞点钱给检票员,也能进站。上车找座更是个技术活。民国时一名旅客描述上车抢座的情形:“当你三次(指买票、检票、上车)从争先恐后的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之后,一面喘着气,一面像老鹰捉小鸡一样目光炯炯找寻车上的座位;看见那边有空,便赶快一屁股坐下。”


    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平津道上》描述,某次坐火车从天津到北京,买了一张三等车票,“三等车厢里的拥挤,简直使人想象不到。一开门就只看见到处是人头。”巴金提了一个大藤箱,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车厢,每看到一个空座,刚要坐,立即有人阻拦说,“这里有人”.一直走到最后一节车厢,才总算找到一个位子。像巴金这样的斯文人,抢个位子不容易。


    兵痞流氓霸座位 百姓敢怒不敢言


    在火车上,一人霸占几个人的位子是大伙公认的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丰子恺提起这个就一肚子气:“不说车厢社会里的琐碎的事,但看各人的坐位,已够使人惊叹了。同是买一张票的,有的人老实不客气地躺着,一人占有了五六个人的位置。看见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头向着里,故作鼾声,或者装作病了,或者举手指点那边,对他们说’前面很空,前面很空‘.有的人用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的两个位置,当作自己的卫队。有的人没有行李,把身子扭转来,一个屁股和一支大腿占据了两个人的坐位,而悠闲地凭在窗中吸烟。他把大乌龟壳似的一个背部向着他的右邻,而用一支横置的左大腿来拒远他的左邻。这大腿上面的空间完全归他所有,可在其中从容地抽烟,看报。逢到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报纸堆在大腿上,把头攒出窗外,只作不闻不见。还有一种人,不取大腿的策略,而用一册书和一个帽子放在自己身旁的坐位上。找坐位的人倘来请他拿开,就回答他说’这里有人‘.”


    那时候,还有很多兵痞、流氓,他们上车往往大腿一横,一个人占了一排座,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以上种种痛苦、乱象,都是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


    预订卧铺和座位 需要另缴手续费


    民国时期,显然不具备对号入座的条件。要实现对号入座,最起码得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乘客数目不能超过座位数目太多。民国铁路设施极差,三等车通常人满为患。有时候车辆不够用,还经常加挂“四等车”,其实就是棚车,压根就没座,更是无号可对;二是有精确的车票管理系统,这一点要到计算机时代才能实现;三是列车铺位、座位编号要固定。民国的列车今天可能挂两节卧铺车,明天就可能挂五节。车辆的内部构造也不一样,今天挂的车有100个座位,明天挂的车可能只有80个座位。连标准、固定的编号都无法做到,对号入座更是空中楼阁。


    那时头等、二等车也可以预订卧铺和座位。但是预订后,直到上车前,也无法知道铺位和座位号。预订只是保证你上车有位子,而不是给你一张写有座位号的票。这与对号入座不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预订也是要花手续费的。在基本的火车票之外,你为了保证自己上车有位子,必须额外多花一笔钱!


    有铁道部官员到德国考察,他看到了德国火车订票的方法:“长途旅客客车座位可预先指定,先定可得较好位置……编为号码,其座位标以纸签,以后按号索座,不致争扰,此项手续费只取半马。”(胡克明:《欧游日记》)这可以看出,德国早期“对号入座”也是通过预订实现的,而且也收取手续费。当时在德国可以预先知道座位号。


    总之,民国铁路客票的特点是:售票一律“无座”,上车拼命抢座、订座额外花钱。在这种制度下,“座位”并不是必需品,而是一种特殊享受,需要多花钱才能得到。


    新中国成立后 实现“对号入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逐渐开始实现对号入座。卧铺车较早,硬座车稍晚。在改为计算机售票之前,新中国铁路使用车票也和民国一样,是硬板火车票。这种车票提前在印刷厂印好,票面只有车站、票价等信息,没有标明座位号。实行对号入座以后,旅客到车站买票时,售票员会根据旅客需求,在硬板车票后面贴一张印有车次、发车时间和铺位(或座位)号的小纸条。硬板车票和小纸条结合起来,才是一张信息完整的火车票。在当时铁路部门提供了铺(座)位,不再另外收取预订手续费。


    在硬板车票时代,实行“以无座票为基础,有座票作为补充”的制度。随着计算机售票的大规模使用和铁路的不断发展,铁路客票格局也变成了“以有座票为基础,无座票作为补充”.有座成了常态,无座票全价开始饱受争议。


    各个国家客票发售规定不同


    国际上对待这一问题大概有四种模式:一是“预订座位制”.很多欧洲国家,车票不指定座位,座位需要单独预订(有的国家收手续费,有的国家免费)。二是“双轨制”.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列车分为对号入座和非对号入座两种。对号入座车一般较为高级,如高铁。这种车也出售部分站票,站票有的打折(我国台湾地区),有的不打折(如法国)。非对号入座车一般是普通列车。如印度的低档列车,上车随便找座,而且票价极为低廉,火车通常挤得满满当当,有时火车顶上也坐着人。三是“一车两制”.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铁,划定有的车厢为指定席,有的车厢为自由席。这两座席位车内设置完全一样。指定席对号入座,自由席车票上不划定座位,乘客上车找座。相应的,指定席票价也更高一点。四是全部列车对号入座,但也出售无座票,无座票不打折。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这种模式。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民国时期农历曾被计划废除
  • 民国时期的教育投入
  • 民国时期商业欺诈花样多
  • 民国时期剿灭绥远巨匪卢占魁耗时9年
  • 民国时期,抵制日货
  • 民国时期靠走街谋生的江湖艺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