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泡澡有哪些讲究

时间:2016-02-19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冬日泡澡曾是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俗,随着公共浴池越来越少,泡澡已渐渐成为一个记忆。其实,中国泡澡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南北朝时便出现了公共浴室,宋代时已有大众浴室,元代“汤钱五个钱,挠背两个钱”;明清时已开始关注公共浴室的卫生与安全,禁止传染病病人入池……


    古代公共浴室始于何时?


    《温室洗浴众僧经》:“体性常清净,斯由洗众僧”


    有人认为,公共浴室是在宋代才有的,其实不然,供众人使用的澡堂至晚在南北朝时已存在。南北朝时期,公共浴室已是寺庙的必设建筑,称为“温室”,主要供僧人和宾客洗浴用。


    最早洗公共浴室的是僧人,则与佛教本身的教义有关。众所周知,佛教源于印度,唐代僧人义净赴印度求法时看到,印度的寺院中都设有公共浴室。


    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写道:“那烂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日晨时,寺鸣楗椎,令僧徒洗浴。”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也带来相应洗浴习规。东汉安世高译《温室洗浴众僧经》称,佛祖释迦牟尼主张洗澡,认为洗浴得法可消灾:“除去七病,得七福报”.给僧人供浴还是一种功德,叫“夫人生处世,端正人所敬。体性常清净,斯由洗众僧……”


    因此,中国古代每一座寺院中都少不了供僧人们集体洗浴的“浴室院”.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所记的洛阳城西宝光寺,便有一处浴室。


    隐士赵逸曾称,晋朝32座寺院都毁了,仅有宝光寺尚存,赵逸还具体指出了宝光寺的浴室和水井所在位置。


    当然,佛教要求僧人洗浴,不仅是身体清净的需要,还有精神层面上对清净的追求,保证“身心无垢”,所谓“洗心革面”就是这个意思,只有清心净身,才可以礼佛。这种洗浴要求与中国儒家的洗澡想法其实是一样的,《礼记·儒行》即称“澡身而浴德”.


    僧人到公共浴室洗浴是有讲究的,入池前要念经:“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还要讲规矩,北宋僧人宗颐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编撰的《禅苑清规》“浴主”条,有这样的规定:“入浴之法,老宿上堂,后生下堂,各具净巾浴具,不得裸露无惭,高声笑语,敲磕桶杓,涕唾污秽……”


    古代大众浴室出现于何时?


    《都城纪胜》:“浴堂谓之‘香水行’是也”


    寺庙所设公共浴室,但对内不对外。一般认为,到北宋时公共浴室才开始成为真正的“大众浴室”.也就是说,从北宋起,普通人冬天泡澡堂子才成为一种风俗。


    宋代的公共浴室以京师汴梁(今开封)数量最多,称为“浴堂”.洪迈《夷坚志补》“京师浴堂”条,写有宋徽宗宣和初年一起“黑澡堂”杀人吃肉的故事。一名外地来京的参选官员要到吏部陈状,因为起得太早,便到茶室稍事休息。


    茶室开有浴室,看浴室的见此人未到时间就来了,估计必是头回来京的“村野官员”,遂设计将其勒死,然而其不久苏醒,致事发。


    《夷坚三志》中的“浴肆角筩”条也提到了当时汴梁街头的公共浴室。一来京客人洗澡后,将所带的角筩落在浴室……虽然洪迈所述系小说,不必当真,但从中反映出,当时京城公共浴室已很普遍。


    北宋时在京城开浴室很流行,通称“浴肆”,美称“香水行”.到南宋时,香水行更为普及,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谈到临安各行各业时称:“市肆谓之‘行’……又有异名者,如七宝谓之‘骨董行',浴堂谓之’香水行‘是也。”香水行不只开浴室,还卖“面汤”.所谓面汤,并非小吃,乃大家常用的洗脸水。可见当时的城市商业供热已出现。


    为什么宋代京城会有那么多人经营浴室?这应该与煤的开发和利用有一定关系。煤炭时称“石炭”,石炭相比柴草燃料成本低、火力猛,加温亦快。


    据宋庄绰《鸡肋编》,“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像徐州、延安这些现代煤炭产区当时已出煤,为城市冬天供暖供热提供能源。顺便说一下,因为家家烧煤,污染也重。当时延安一带有这样的说法,叫“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


    在经营人工浴室的同时,宋人还积极开发天然温泉。如福州,在宋仁宗嘉佑年间全城有40余家温泉浴室。


    这种温泉浴称为“汤”,有“官汤”和“民汤”之分。官汤一般由寺庙负责,浴客都是公务人员。


    如宋徽宗崇宁二年进士、福州名人陆藻,曾于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在福州秘书巷附近的温泉坊,重修温泉浴室四间,并声明:“非衣冠不许游也”.而民汤,则属于大众浴室,是老百姓泡温泉的场所。


    古代公共浴室贵不贵?


    《朴通事谚解》:元代“汤钱五个钱,挠背两个钱”


    到了元代,冬天泡澡已成为人们驱寒、清洁的一种习俗,还出现了诸如擦背、挖耳、剃头、修脚、按摩等项目,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洗浴文化。


    元代的公共浴室称为“混堂”,城市里的混堂要数京城大都(今北京)最好,不只服务项目多,价钱还便宜,当时的高丽(今朝鲜)使臣很是享受。有一本专为高丽来华人员使用的手册名叫《朴通事谚解》,里面便提到一家名叫“孙舍混堂”的公共浴室,洗澡、搓背很便宜:“汤钱五个钱,挠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做时只使得十九个钱。”


    所谓“汤钱”,相当于浴室的门票,仅需5个铜板。浴客进入浴室后,由服务生引导,每位浴客都会有一个柜子,以方便存放衣帽。


    元代公共浴室的服务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搓澡、捶背等都成为后来公共浴室必不可少的助浴项目,如明代,京城公共浴室普遍有“擦澡”.据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明宫中还设有“混堂司”专门负责宫廷洗浴:“凡内官,皆于皇城外有堂子之佛寺内沐浴。”这些宫中女人洗澡时,也都有人替她们擦背,这些“擦背工”都是净过身、却又未能进宫当太监的男子,俗称“无名白”.


    元代的公共浴室,当然也分不同的档次,贵族所用浴室还是很高级的。如北京小汤山温泉,在元代时已开发为皇家温泉浴池,称作“圣汤”.而现代流行的“桑拿浴”,在元代时也已出现,称为“温石浴”.


    温石浴并不是普通人可以享受的。《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秋七月,忽必烈曾在京城,“造温石浴室及更衣殿。”


    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宫阙制度”条,温石浴室在北海琼华岛,“瀛洲前、仁智西北,三间,高二十三尺,方顶,中置涂金宝瓶。”附近还设有圜亭,为“后妃添妆之所也”,圜亭因此又称“胭粉亭”.


    古代公共浴室怎么讲卫生?


    清代浴室对联:“杨梅结毒休来浴,酒醉年老莫入堂”


    明清时期,浴室的建筑设计和池水加温方式都有独特之处。明郎瑛《七修类稿·义理类》“混堂”条称:“混堂,天下有之,杭最下焉。”书中特别提了当时的苏州浴室:“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榜其门则曰’香水‘.”


    郎瑛所记的明代浴室,至今尚能找到遗迹。今南京中华门外悦来巷内有一处人称“瓮堂”的大众浴室,这处明初浴室为国内仅存。其结构与郎瑛笔下的苏州浴室一模一样,笔者以前常去瓮堂洗浴,可惜现已停业。


    对公共浴室来说,卫生和安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郎瑛就曾披露,有的浴池“使去薪沃釜,与沟渎之水何殊焉?”


    为了保持公共浴室与池水清洁,寺院所开公共浴室最早作出规定:进去洗澡不得“涕唾污秽”.在明代,浴室经营者更明确提出:禁止传染病病人入池,以免传染他人。有的浴室还以对联形式,将警示张贴上墙:“身有贵恙休来洗,年老酒醉莫入池”;或是“杨梅结毒休来浴,酒醉年老莫入堂。”但民间开浴室第一目的是营利,并不会真正拒绝问题浴客于门外。《七修类稿》中便称:“男子被不洁者、肤垢腻者、负贩屠沽者、疡者、疕者,纳一钱于主人,皆得入澡焉。”意思是,多给点钱就能进去洗澡了。既爱光顾公共浴室又有洁癖的古人,想到了一个不洗脏水澡的办法,趁浴室刚开门营业时去洗澡,俗称“赶头汤”,这时的池水最干净。另外,清代时为解决公共浴室的卫生问题,满足一部有钱人的要求,还出现了“盆汤”方式。据日本人中川忠英编《清俗纪闻·居家》“盆汤”条:洗澡时可以为客人提供单间,内置木盆洗浴。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