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但凡有过出国、出境经历的中国人,大多有这样的感觉:只要走进中餐馆,或是有中国人用餐的地方,氛围遽变,热闹无比。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无论国内游还是出境游,某些中国游客的“特色”餐桌陋习依然故我,令人思考。(12月14日新华网)
这篇报道中,列举了自助餐连吃带拿,食物摞成塔等现象,甚至在中外之间对比,将国人的吃相上升到了国民素养和国家文明形象的高度。的确,在生活中总能遇到一些吃相不雅的事情发生,但要说吃相能够影响到国家形象,未免有些上纲上线。
报道中引述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的古风,但有些人却忽略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礼不下庶人”,对于跨过贫瘠年代的普通人,当前生活足够温饱,但消费与生活习惯依旧遗留着物质严重匮乏时期的影子,故而在生活细节上苛求人们拥有完备的礼节,尽管道德倡议上没什么不对,但总归有些不合时宜。
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吃相,实际上是一种传统,饭桌的周边气氛也不同于西方吃饭时的宁静,而是习惯吃饭的时候聊天说话,达到放松和愉悦的效果。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这只不过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差异,远非有些人所以为的是文明水准的高低。所以,没有必要对国人“吃相”感到自惭形秽。
这是理解国人“吃相”的基本基石--勿借个别的现象达到狠批整体的效果,勿以文化的差异来苛责文明的水准,勿忽视社会整体的发展阶段而要求个人必须完美。国人有些不好的习惯,需要改变,但不是什么都得照着外国人的规矩来。在这个基础之上,才应该讨论是否影响或者破坏到了一个公共场所的秩序。
若是秩序被轻微的影响,且有文化差异过程中不清楚的因素,那么善意的提醒不应被自己人瞧不起自己人的情绪所替代,更无须顶着国家形象的高帽进行道德批判,毕竟在出境游的过程中,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自己旅游的舒适度。如梁实秋论吃相时所说的,“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饥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