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芝麻官"历来是经典诙谐的戏剧形象,事实上"一个知县要在地方史上留下芳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历史季第七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王家范主讲《从知县形象看明清基层政治生态》,他引用明清各类具有官员须知功能的《官箴书》、官员日记、地方府志等史料,将知县形象生动地还原于历史情境下,"一个知县关系到万民生活好坏",在场听众掌声与笑声并接。
90分钟的主题演讲中,王家范从"知县的出身"、"官位价值"、"评价体系"三方面切入,以吕坤与黄六鸿两位明清地方知县的自述,生动地展示了知县的真实历史处境。一方面,封建王朝规定知县出身严格,须有进士资格,且有翰林院三年培训经历;另一方面,下派至地方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工作量大而繁琐,涉及家族利益与地方势力。
在中央与地方的双重压力下,对于明清知县的评价体系,王家范概括为官方考核、精英舆论、平民口碑。第一种判别方式将知县定位为称职、勤职、供职与不称职四种。对于不称职者,会有依法治罪、革职,或降级、劝退等处罚。王家范指出,精英对地方吏治好坏评价常常从严,因为直接关系到精英及其家族亲邻的利害。
虽为"要官",却在大小环境的夹击下任职困难重重,可谓"苦官".但王家范以明代胡震亨在主编江南方志《海盐县图经》时的一句话作为官员改革和自省自律的激励:"无子绝后,何惧于邑豪;挠我知县命令者,即以老命搏之。"
整场讲座作为历史季闭幕式的压轴之作,也同样开启了即将在八月举办的文汇讲堂《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接力读漂流读"活动,引导听众从阅读历史到观察当下。正如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刘昶在最后点评中所指出的,尽管明清知县这个主体形象在学术界研究还比较少,但其中的如避免本籍官员的利弊之类问题,从制度研究已颇多,"而研究历史正是为了更好地避免历史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