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喜剧演员贾玲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演绎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
的确,从来没人像贾玲这么演花木兰的。光是电影上的花木兰形象,自从1926年梅兰芳先生将戏曲花木兰搬上银幕,就有至少17种版本的花木兰出现。其中大部分是正剧,成为"正典".当人们对文学虚构人物的权威诠释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习惯力量时,一旦出现新的诠释,感情上不能接受,不代表新诠释一无是处。
知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作品《女勇士》,就把花木兰改写成了一个美国故事。有汉学家批评她歪曲中国神话,汤婷婷如此回应:"他们不明白神话必须变化,如果没有用处就会被遗忘".争夺文学经典的阐释权,因为这样的争夺关乎"用处"甚至是利益。那些高调批评贾玲"恶搞"的各种以木兰命名的协会,谁说背后没有各个地方"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