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北京人来说,故宫算是家门口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同时也是最有文化内涵的博物院之一。但实话实说,没事儿去趟故宫转转的本地居民凤毛麟角,不是大家不喜欢去,实在是去了之后,除了看人还是看人。终于,13日起,故宫启动单日接待游客不超过8万人次的限流方案,同时全面推行实名制售票,现场散客需持身份证才能购票,旅行社团队则要全部网络预订门票。故宫方面表示,在进入暑期高峰后,游客达到限流人数80%时,会进行预警。今年11月故宫进入淡季后,将对通过网络预购门票的观众实行半价优惠。
景区限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故宫的限流方案也早已经见诸报端,为人所知晓很久了。但从理论到实践总还是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习惯了到场买票、买了票就进门的国人来说,至少提前十天半个月预约、不预约的话到门口也有可能就进不去的新常态,还需要逐步适应。马上就是暑期的旅游高峰,届时的矛盾纠纷,希望故宫方面都已经做好了各种应对预案。毕竟从长远来看,热门经典的限流是大势所趋,虽然,就目前来看,预约票的比例还是不高。
在过去的日子里,尤其是全民集中出行的黄金周和暑期,人山人海的景象埋下了事故隐患。比如2013年发生在九寨沟的游客滞留事件。那年的10月2日,景区由于人太多,有些游客在候车点排队等候时间长了,没有坐上景区公交车导致情绪激动,跑出候车点,拥上公路,导致整个客运系统几乎瘫痪。继而,九寨沟管理部门将每日最大接纳游客量限制为4.1万人。游客可以通过现场购票和网上订票的方式买票,售完为止。当时舆论对此的讨论和各个社交平台对此事的传播,终于带来了一次急就章式的限流。
这么被动的局面,绝非九寨沟一家。很多时候,景区的所谓限流、最大接待人数都是一个空泛的、仅有纸面意义的数字,对现实生活产生不了什么具体指导。有的景区是因为宣传操作不到位,游客越聚越多,不放开就有发生群体事故的危险;有的景区则是贪图门票收入、管理上睁一眼闭一眼,对人群密集时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总是心怀侥幸。
但从另一个方面说,限流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不方便了群众".但是,预约席位、控制游览时间、保证参观质量,是世界上很多著名景点的共同做法,是大势所趋。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社会,人们固然花了钱就需要保障自己作为游客的权益,但同时也要有"利他"心。预约制能够节省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方便管理方科学计划,也尽可能保护了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相对于这些好处,游客们自己动动脑子和手指头预约一下,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