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之害已除进入教材无妨

时间:2014-09-16 10:20来源:大西北网-京华时报 作者:陆文江 点击: 载入中...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掘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不管是经典诗词,还是优秀的各类古文,都是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的必要选择。


    最近,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话题持续升温。围绕着古诗文在小学教材中的分量,上海、北京的一减一增,引发了热议。新学期伊始,浙江杭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在新编高二语文必修教材中,收录了传说中的八股文两篇,也是引来众说纷纭。


    说起八股文,人们的印象多是负面的。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与科举制度捆绑在一起的议论文体,是“僵化”“迂腐”的代名词。明末清初着名思想家顾炎武有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于在文化上做出了宣判。然而,今天早已不是科举时代,对八股文,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客观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


    八股文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实早有公论,即便选一两篇进教材,也翻不了案。问题是,不管怎么看八股文,它都是一种影响达数百年之久的文化存在,无数士子为之倾尽心力,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文化和思想的一个重要标本。再者说,八股文虽顶着恶名,但是不是就一团漆黑?是不是篇篇都臭不可闻?恐怕未尽然。


    这次入选教材的两篇八股文,出自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和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篇被清代散文大家方苞赞为“层次洗发,由浅入深,题义既毕,篇法亦完”;一篇被评价“有豪杰气象,亦少具儒者规模”.认真地读一下,都是八股文中的扛鼎之作,其思想性和文学性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如果抛弃先入之见,公允地看,八股文中也有一些好文章,其文章结构、破题立论、写作技巧、文采涵养等,都有独到的地方。即便不那么功利地作为议论文范本,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写作的参考。哪怕是那些不好的八股文,拿来读一读看一看,也是一种阅历,至少可以知道到底哪不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正如一位大学教授所说,对于八股文不应一概否定,一篇文章能否入选教材,主要标准不在于是否为八股文,而要具体地分析文章是不是兼备思想性和艺术性。好文章不问出身,尝试选一些优秀的八股文,将其加入书信单元、学术论文单元、日记单元、新闻单元的“文体拼盘”中,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对文章体裁的认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其实是知识爆炸时代应有的开放心态。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这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给教育界提出了如何选择利用的课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掘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不管是经典诗词,还是优秀的各类古文,都是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的必要选择。对此,不妨走出偏见和成见,先别急着下断语,让学生反映来评判,让教育过程来检验。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传统文化教育应超越功利实现审美
  • 单霁翔:让故宫传统文化“活”起来
  • 于丹:不设防的人有时能遇到最好的惊喜
  •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当代艺术家需找寻传统文化基因
  • 收藏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 传统节日不妨多些新元素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