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杨秀峰到天津市河北法商学院任教授,并自1935年起,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兼课,以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领导文化教育界的上层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爆发后,杨秀峰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放弃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的优越生活,深入太行,负起建立抗日武装、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的重任。
大批吸收知识分子
杨秀峰十分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抗日工作。早在冀西游击队成立之初,部队的成员就包括大学教授、归国留学生、中小学教师和一批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青年学生以及来自陕北青训班的20多名知识青年。后来,杨秀峰又动员临城简易师范80%的师生、内邱简易师范和邢台师范的200多名师生先后加入,所以冀西游击队以文化水平高、政治思想活跃、军民关系融洽而闻名太行山,被人们爱称为“师生游击队”.
在杨秀峰的感召下,很多知识分子如马识途、罗青等人先后跋山涉水、携家带口赶来加入。不久,又有河北保定第二师范、大名第七中学师生前来参加,使冀西游击队发展壮大到2000多人(其中知识分子有300多人)。
积极创办各类院校
1938年6月,中共北方局建议杨秀峰到冀南地区与宋任穷一起组建冀南行政公署,以利当地抗战工作的统一领导。6月15日,杨秀峰带领一批干部战士进入冀南。
8月14日,51个县的代表在南宫召开大会。大会民主选举杨秀峰为冀南行政公署主任,宋任穷为副主任,统一了冀南地区抗日政权的领导权,使冀南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由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以及游击队的不断壮大,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邀请杨秀峰在冀中创办一所军政干部学校。6月下旬,杨秀峰创办了河北抗战学院,并被任命为校长。该校创立伊始,就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和平津两地的流亡学生万余人前来报名。经过简单的筹备,学校于8月正式开学。杨秀峰经过选拔,挑选了2700多名学生(分两期,第一期1400余人,第二期1300余人)入学。期间,杨秀峰本着“一切为抗战服务”的方针,提出“学用一致”、“因材施教”的原则。他亲自主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并且一起和师生清理校园操场,早上和大家一起跑步、做操,和师生们吃一样饭菜,穿一样衣服,让师生们深受感动。
接纳、改造民间武装
当时,北平、天津、保定间的“三角地带”,出现了许多打着“保家守土”旗号的队伍。其中很多队伍积极与八路军的合作,有的武装虽然还不了解八路军,但仰慕杨秀峰的大名,纷纷表示愿意接受其领导。
杨秀峰受冀中军区委托,组成了“东进支队”前往各地,在清苑、高阳一带收编了“26支队”和“保定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并把这些部队组织成“冀游北上先遣支队”,辖两个团。
在冀南广大农村,有许多地方士绅和头面人物出面组织了“大刀会”等会道门和民团,其参加者大多是穷苦农民,他们有着强烈的保卫家乡的愿望。随着国民党部队向南溃败,这些民间组织由于力量薄弱,往往在和日军交火中损失惨重。但这些组织的一些上层人物对八路军心怀疑虑,不愿和八路军接触。
杨秀峰任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期间,针对这一情形,和这些民间团体的首脑进行了广泛接触。在杨秀峰的感召下,短短几个月里,就有不少武装前来要求收编。在永年县,原西北军出身的段紫珉聚集了四五百人,和杨秀峰谈心后,马上拉起队伍加入了“冀西游击队”,在他的介绍下,李斐然部300余人也投奔了杨秀峰。广宗、威县一带有一支“大刀会”队伍,为首者叫丁卜伍,曾率众和日军血战,在和杨秀峰促膝长谈后,立即率领700多人,携300多条枪加入了“冀游”.任县九宫道“道首”李东成,也在杨秀峰的动员下,率领万余名信众归“冀游”指挥。
1939年10月,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游击队已经发展到7000余人。经过杨秀峰的整训,仅1940年1月至4月,杨秀峰就率领游击队和日军作战40多次,击毙日军800余人,并击落日军飞机一架,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1940年春天,冀西游击队经过整训后,其主力部队组建成为八路军129师11旅,随后投入了百团大战的战斗,取得了优异的战果,并在以后的抗战过程中,成为我军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杨秀峰简历
杨秀峰(1897-1983),出生于直隶省(河北)迁安县杨团堡村的一个书香门第。1916年,他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9年秋,杨秀峰入巴黎大学学习,经张畏凡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跃升为共产主义者。回国后,杨秀峰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任教,并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抗战时期,在河北坚持斗争,曾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杨秀峰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教部部长、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是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五届人大常委,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