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特殊的医院,这里的“医生”既“治”病,也“制”病,而“病人”全是老鼠!
这是位于上海浦东的国内首家“小鼠医院”,可容纳近10万只老鼠。在这里,“医生”们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小老鼠进行转基因或基因剔除“手术”,帮助我们解读人类基因组这部“生命天书”.
医院设施一应俱全。拥有手术室、产房(3969个“床位”)、病房(15183个“床位”)、检验科、病理科、放射科、神经科等多个科室,并配备了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活体影像检测仪、小鼠CT、骨密度检测仪等多种现代化检测仪器。
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王铸钢介绍,进入“小鼠医院”的“病人”,首先经过“小鼠基因改造工厂”的处理后,患上各种人类顽疾,接着“医生”会为这些病小鼠进行全方位检查,并想办法为这些小鼠进行治疗。
“小鼠医院”的手术室,主要负责对小鼠进行基因改造。“通俗来讲,就是对老鼠的基因组进行’手术‘,将人类某个基因’移植‘到老鼠的基因组,或者从老鼠的基因组内’剔除‘某个基因。”王铸钢说。
穿上隔离衣,戴上口罩、手套,“医生”开始进行“手术”.他们需要“制造”一批患白血病的老鼠和一批患某种肿瘤的老鼠。
一名“医生”先从老鼠体内采集受精卵,然后在显微镜下,通过一个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针管,将与白血病有关的基因注射到受精卵的细胞核内,同时必须保证受精卵成活,接着再将该受精卵移植到母鼠的体内,“借腹”生下小老鼠。
另一名“医生”则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通过基因同源重组的方法将与肿瘤发病相关的基因“剔除”掉,接着将该干细胞注射回老鼠的早期胚胎,继续让其孕育直到生下小老鼠。
这些被基因改造了的老鼠,医院里的“全科医生”为它们做全身检查。综合各类检测指标,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诊断。如果小老鼠体内具有与白血病有关的基因,或者少了与肿瘤有关的基因,改造才算成功。
成功改造的小老鼠将不再“人人喊打”,而变得十分“宝贝”.
它们将住进“特护病房”.这里一年四季的温度都保持在20℃-25℃,湿度也有严格的标准,甚至连空气都是经过过滤的,每立方英尺空气中,尘埃微粒的累积个数不超过1万个。
“为避免这些小老鼠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必须把它们放在严格的屏障环境里面。如果环境控制不好,导致小老鼠生理或病理改变,就会误以为是因为这个基因所造成的,那将会影响后续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王铸钢说。
住进“特护病房”的小老鼠都有自己的“床位”-独立通气笼盒。每天还有专门的饲养员悉心照料,它们喝的是无菌水、纯净水,吃的是经过放射线照射过的由蛋白质、脂肪等成分配比出来的“营养餐”.
当然,这些老鼠不只是在里面“享福”,它们也必须“生儿育女”,而其基因特性*也将“代代相传”.小鼠“医生”们要随时跟踪它们的生长过程,观察是否发生了变化。王铸钢说:“如果小鼠长大后,也得了白血病或者长了肿瘤,就可以直接证明’移植‘或’剔除‘的基因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据了解,我国的小鼠“基因手术”研究始于世纪之交。2000年,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较大规模的小鼠基因组遗传修饰技术平台。截至目前,中心相继完成了近200种小鼠基因“手术”,建立了一系列如肿瘤、白血病、肥胖、心律失常、癫痫、肝炎、血友病、骨质疏松等人类疾病小鼠模型。
以一般常识来看,似乎猴子或猩猩与人类更接近,为什么偏偏选择小鼠做实验?
王铸钢解释说,“小鼠在生物进化上与人类非常接近,2002年完成的小鼠基因组测序发现,99%的人类基因都能在小鼠身上找到相对应的基因。小鼠的个体发育、组织器官结构、生理生化过程等与人类非常接近。此外,小鼠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繁殖和发育速度特别快,远比在大猩猩、猴子等动物身上做实验来得方便,且实验成本比较低”.
2002年完成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我们留下了一套长达700卷、每卷1000页的“生命天书”,上面用A、C、G、T四种字母详细记录了人类两万多个基因,而这些基因的功能是什么,与人类疾病又有什么关系,却谜团重重。
目前,“小鼠医院”正集中精力为250个功能未知的基因进行“手术”,并从中锁定2至3个功能确定的药物靶点,由此研发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重磅炸弹式”的新药。“小鼠医院”的“病人”们,也将成为新药研发中的首批“试药者”.
王铸钢说,“本来很健康的老鼠被人为制造疾病,而且还祸及子孙,这个牺牲十分巨大。为此,基地建设过程中还投资20万元,设计了一个不锈钢的老鼠纪念碑,立在园区绿化带的中央,感谢和纪念老鼠对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