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举世公认的,但他的原则性也是超强的。比如,他铁腕反对修建政府的楼堂馆所的轶事,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据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鉴于国家财力有限,周恩来对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尤其对楼堂馆所的修建控制较严。在国家困难时期,更不允许在这个问题上开口子。如知道谁没有听招呼,他就会严厉地批评。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当时叫政务院)的办公地点设在中南海。由于多年战乱,年久失修,房屋残痕斑斑。国务院会议厅是国务院举行会议、商议和决定国家大事的地方,室内面积狭小,开会时非常拥挤,而且采光极差。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关方面建议改扩建这个会议厅,但担任政府总理的周恩来不同意。国务院机关有关部门只好自己动手,将室内的隔断打掉,以解决开会时的拥挤问题。周恩来看后非常满意,高兴地说:“这不是很好嘛!”
到了1956年,一些部委的领导提出修建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议,并且选好了地址,做好了规划。周恩来坚决不答应,他说:“建政府大厦不是当务之急,利用中南海现有的旧房屋,不是-样可以开会、办公吗?”
1959年前,在筹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过程中,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有关部门又提出兴建政府办公大楼的计划。周恩来把国务院主管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副秘书长高登榜找去,了解情况后严肃地说:“只要我当总理,你们就要把大兴土木的念头取消,国务院不能带这个头。”为了这件事,周恩来还征求了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的意见。习仲勋说:“人民大会堂是人民代表开会讨论国家大事的地方,需要建筑;中南海这个地方,过去袁世凯、段祺瑞他们办过公,我们拾掇一下就可以办公了,不一定要盖办公大楼。如果要盖办公大楼,府佑街一片居民住房都得要拆掉。”周恩来马上说:“你的意见很好,和我的想法一样,国务院不需要盖办公大楼。”他还强调说:“在我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绝对不盖政府办公大楼。”他当机立断,撤销了这项兴建国务院办公大楼的计划。
20世纪50年代末,有一天周恩来外出看望民主人士。当车路过北京东四时,他看见路北面耸立起来一幢正在兴建的大楼,便惊奇地问秘书:“这是什么大楼?”秘书说不知道。回到办公室后,秘书立即查问,才知道这幢正在兴建的大楼是中国民航局大楼。秘书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作了汇报,周恩来一听就火了:“告诉他们,给我马上停下来。”这时工程已经进行了一大半,但也不得不停下来。总理说:“我把你们这个秃顶的半拉子工程展览展览,看你们这些大搞楼堂馆所的还敢不敢再搞。”
1962年6月,周恩来陪同外宾到东北访问。送走外宾之后,他顺便来到辽宁省鞍山市巡视工作。正好鞍山市刚建好一座新的宾馆,负责接待的同志便想让周恩来作为第一位客人住到里面。可周恩来到宾馆一看后,坚决不住,执意要换-个普通的住处。他对鞍山市的负责人说:“宾馆为何盖得这样好?要知道,现在全国有很多地方还比较困难哩。我不能住在这里!”
后来,周恩来无意中又发现了一座新建的大礼堂。这个礼堂虽然不大,但外部造型有很多地方模仿了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周恩来说:“这个礼堂不准用。”
之后,周恩来视察了鞍山钢铁公司的冷轧厂。这个厂是苏联援建工程,1958年开始兴建,1962年苏方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合同中规定的苏联设备有一大批没有进来,只好撂在那里。当周恩来看到停工待料的轧机时,语重心长地说:“要是把盖宾馆的钱花在这上面,该有多好啊!”后来鞍山市的领导为建宾馆和礼堂的事,专门向周恩来做了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