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嫁、春天、幸福、女人、男人、媳妇、女婿、结婚、复婚……看看这些翻来覆去没完没了的剧名关键词,你不难想象这些电视剧的大致内容,同时,你还能深切感受到创作者螺蛳壳里摆道场的纠结和挣扎。
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电视荧屏的风向标,刚刚落幕的2014年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参展的电视剧达到了456部17375集,不过题材内容仍大多聚焦当代生活,而现实题材中的家庭剧更是一枝独秀,仍然是份额最大的交易节目类型。
经过这几年的持续火爆,家庭剧已被过度开采,鸡毛蒜皮被无限放大。从有限的生活体验中寻求无限的矛盾冲突,不知什么时候成了编剧们的拿手好戏,只有更折腾,没有最折腾。
要说突破,今年看来,无非是在原有婆婆、儿媳、女婿、丈母娘、妯娌等核心矛盾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爷爷、奶奶、姥爷、前夫、后妈这些外围资源。此外,口味也越来越重,早些年那种靠故事抓人、情节巧妙、台词睿智取胜的家庭剧已经没有竞争力。看过一些家庭剧的片花,一家人三句话不对付就拳脚相加,不知道还以为是动作片。
我们为什么这么热爱婆婆妈妈?
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会长、着名导演尤小刚一语道破,为什么荧屏上婆婆妈妈多?因为居委会没有资格审查,制片方不需要征求街道的意见。尤小刚认为,家庭剧扎堆儿的趋势还将持续。电视剧题材一旦涉及各行各业,就要各行各业来审查,来出意见。但是当限制一个东西的时候,另一个就泛滥。涉案剧不能上黄金档了,谍战剧就层出不穷。比如总政审查军旅剧的范围是解放军以后,之前八路军那段没人管,所以抗日神剧就愈演愈烈。既然题材管理到处都有栅栏,就这个口子没栅栏,不搞婆婆妈妈搞什么?
除了题材审查机制,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创作上的浮躁和萎缩。
本来一部电视剧严格说起来没有18个月的创作是不可能成熟的,可现在,热钱漫天飞舞,那么多上市和准备上市、融资扩张的公司,都忙着生产更多的影视剧作品,演员永远有接不完的戏,片酬自然一路上涨。原本演员一年出演两部片子的时候,有时间细心研究剧情、演技,演绎出更好的作品,但现在一位演员可能同时需要出演两三部影视剧,根本无暇去顾及作品质量。而编剧原本可以用一年时间踏实创作一部好剧本,可现在3个月就得交“作业”.有的大编剧不愿意写东西,嫌太累,喜欢“包工头”一样大把接活儿,然后指挥一批枪手进行作坊式生产。题材上一窝蜂,可真实的生活就那么多,于是谁红了马上就去翻拍,你抄我,我抄你。
当各种家庭关系被360度无死角充分挖掘后,除了不厌其烦地堆积桥段,拼命洒狗血,家庭剧的发展还有多大的后劲,那些已经被拍得弹尽粮绝的家长里短婆婆妈妈还有多少“强情节”可以挖掘呢?
在题材多样化面前,业内人士已经意识到韩剧走在了国产剧的前面,就像《来自星星的你》,可以发现他们在不断找自己的突破口,所以经常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国产剧在题材受限、创作匮乏的大环境下,还停留在被动拼阵容的初级阶段,热衷拿着重金砸大腕。于是一些婆婆专业户、媳妇专业户、女婿专业户应运而生且供不应求,但因为情节雷同角色相似,演员早已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表演空间,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无奈地在不同影视公司不同的海报上重复着同样的表情。
如果说近两年抗战剧因为“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奇幻、夸张的情节被观众和业内人士口诛笔伐,那么同样人气旺盛的家庭剧,遭受诟病的症结则是千剧一面过于模式化。
几年下来,作为很多家庭剧一个雷打不动的“标配”,连篇累牍的“婆媳大战”早已经打成了持久战,不仅媒体声讨、观众不满,连以收视率论英雄的电视台也觉得“太过了”.因为,观众的审美疲劳会导致收视率的下降,现在有些观众一看见婆媳斗气就没耐心,干脆直接换台。
继抗日神剧、穿越剧相继遭遇舆论和政策围剿之后,陷入僵化模式的中国家庭剧也面临新一轮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