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能接受教育并施展才智的可谓微乎其微,而涉足藏书领域有所成就者更是凤毛麟角,宋代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归来堂藏书却独树一帜,为后世人钦佩和称颂。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着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其母王氏系大家闺秀,擅长诗文。清照自幼聪敏过人,又有良好的受教条件,故少年时已有诗名。18岁与赵明诚结为夫妇后,两人便成为金石、图书收藏和研究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战友。婚后的前两年,经济不独立,常节衣缩食、典当首饰用来买些碑帖和书籍。每当发现谁家有亡诗逸史或稀见之书,就借回家来,二人共同抄写,常至深夜而欲罢不能。特别是遇到古人书画和夏、商、周三代古器,必出重金以购买,甚至“不惜脱衣市易”.一次,有人出示了一幅五代南唐着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索价20万钱。赵李夫妇得画心切,又一时拿不出钱来,费尽口舌让卖主先把画留赵家一晚,答应第二天一定给钱。夫妇二人对着《牡丹图》欣赏了大半夜,却无论如何也凑不出20万钱来。万般无奈,只得于第二天又把画还给了人家。为此,夫妇二人难过至极,“相向惋怅者数日”.
大观元年(1107),由于党系之争,赵明诚之父失位落俗,明诚亦受牵连丢职,搬回故乡青州去住,这一住就是12年。10多年里,两人专事金石古籍收藏。每得一部古书,就共同修补、校勘、研读;每得碑词、书画、鼎器,便彻夜展示、研考。所收图书都务必装潢精致完美,所得金石古器均分类摆设。前后经历20多年的刻苦搜寻购求,李清照夫妇收藏了大批金石古器、碑刻铭文和图书,光是古器上的铭文拓片及碑帖就有2000卷之多。为了便于珍藏,在居处建造了“归来堂”书房,名取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在离官归田兼瑰宝拢聚。在归来堂里,夫妇二人共同研究、品赏、整理,兴趣盎然。李清照博闻强记,所读诗文,所知事典,多能说出其载于某书、某卷,乃至某页某行之中。每到饭后,泡好了茶,夫妇相对而坐于书房,由赵明诚出题目,看清照能否说准题中典故或词句出于何书某处,说对了,清照先饮茶;错了,明诚先喝。李清照经常因得胜而高兴得手舞足蹈,大笑起来,以致茶水泼溅一身。虽然政治受挫,但金石古籍收藏却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从宣和二年(1120)开始,赵明诚莱州任官五六年,将归来堂2000卷金石刻词整理成帙,带到住所。建炎元年(1127)初,防金人南侵,又迁金石古籍15车。李清照没有随夫远行,留守看护归来堂余下的十几屋子金石古籍,过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的节俭生活,为的是再多购求些金石古器和书画珍籍。是年末,金兵攻入青州城,十几屋子的金石古籍除亡佚战火之中外,“犹有书二万卷,又金石刻二千卷”(由此可推知归来堂藏书在北宋承平时代当不下三四万)。幸存的这些金石典籍,不久又在洪州战火中毁失若干。恰此时,赵明诚又不幸病故,更是雪上加霜。动荡的时势逼迫李清照不得不四处投亲靠友,展转避难,没有多少年工夫,李赵归来堂的这些国宝也全部散失了。
赵明诚四十五六岁的时候,仿欧阳修《集古录》体例编撰成《金石录》一书,共30卷502篇。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金石学着作,对上起夏、商、周,下迄隋、唐、五代的金石研究及历史考订极具学术价值。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本文所引皆出于此)详细记叙了夫妇二人共同收藏、欣赏、校勘图书、书画及金石之经过,又记载了受靖康之祸、流离颠沛、亡命南渡其图书与金石拓片散失之情景。这篇序,使归来堂成了千古留香的文明典范,也使李清照夫妇二人读书生活成了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