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对河南安阳的赞誉。如果说文字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安阳殷墟就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如果说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创制期,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代辉煌的伟大佐证。可惜的是,在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地,这些天却上演着文物保护和当地民生之间的冲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百姓对改善民生的期待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文物保护的力度也日益加大。改善民生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尤其是在类似殷墟这样存在于百姓生活区域的文物保护单位,和群众利益的牵涉更是千头万绪。如何处理好当代与古代、眼前与长远、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既考验着政府工作的水平,也考验着国民素质的高低。
改善民生和文物保护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公约数,那就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是对现世的人的利益的尊重和维护。保护文物本质上是对祖先文明创造的尊重和保护,说穿了也是对人的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精神空间的维护。因此,这两者在价值追求上是高度统一的。从这一情怀和追求出发,我们一定有智慧找到改善民生和文物保护之间的恰当平衡点,让曾经孕育文明的地方积淀新的文明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