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火了一把之后,央视科教频道于元宵节期间主办的《中国谜语大会》,三天时间吸引了215万人互动。虽然“谜语大会”暂时还不能像《我是歌手》《最强大脑》那样火,但文化节目占领荧屏的势头已经开始萌芽。
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说它有几千年历史并不夸张,早年的电视综艺节目以及一些影视作品,还常见谜语环节或故事,后来受“娱乐至死”思维冲击,像谜语这种不适合“无脑娱乐”的形式,逐渐消失了。“谜语大会”能小获成功,在于它成功地把谜语的魅力重新打捞了起来,现在节目内容未必见得有多好,但观众对这类节目会有天然的亲近感,这是它的一大优势。
荧屏上的文化节目,忌讳做成教育节目,高高在上,让观众有距离感。这一轮文化节目的渐红,还是向音乐选秀成功模式进行借鉴的结果。
“谜语大会”让一个几乎被遗忘了的组织浮出水面,它就是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这个组织为节目提供内容审核、对错裁判等专业方面的服务,让节目在文化层面上保持了它的严肃性,这是文化节目最应该坚持的一条原则。无论娱乐化的包装可能带来的影响面有多广,都不应让节目的文化核心变形走样。因此,“谜语大会”应尽量避免看上去十分牵强的谜面与谜底,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让观众通过每一条谜语,都能感受到它丰富的语言含义,了解中国文化里的历史传承、风俗人情。
汉字、成语、谜语可以支撑起一档节目,同样,对联、诗词、作文等等,也能够成为文化节目的创意来源。但以后再有同类节目推出时,应注意避免雷同,同质化是文化节目的一大弊病。避免同质化的办法很简单,即在表现形式上敞开想象力,把人们对文化的渴求以及互联网时代形成的审美观良好地结合起来,让文化在海量泛滥的信息中被激活。
眼下社交媒体正在兴起一股“文言文翻译风”,比如大家熟悉的“土豪,我们交朋友吧”就被网友翻成了“富贾,可为吾友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被翻成了“寡人与众爱卿皆瞠目结舌”.这股风潮的兴起,可视为文化节目引起的连锁效应,这是对文化节目发出的利好信号,会鼓励更多制作单位把精力投入到文化节目的开发中去。
就眼下已经成功的几档文化节目看,其创意性与娱乐性暂时还不具备万人空巷的吸引力。文化节目现在一不缺钱二不缺平台,缺的是俯下身去,深入到迷人的中国文化深处,找出那些为现代人依然感兴趣的焦点,做成一份份有营养的文化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