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面判官”魏坤琳背后是科学态度

时间:2014-01-15 10:03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程应峰 点击: 载入中...

  江苏卫视推出国内首档科学励志节目《最强大脑》,在这个一味将歌星、影视明星推举到至高无上地位,而忽略甚至遗忘了科学智慧的时代,无疑是震撼人心的、具有开创意义的一大举措。通过这档节目,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依然埋藏着对科学智慧崇拜景仰的火种,这个火种,一旦点燃,就可以燃起人们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发掘潜能的熊熊烈焰。


  在这档节目中,魏坤琳成了儒雅、睿智、智慧、理性的代名词,他“冷面判官”的形象拉足了“仇恨值”.节目中,他打分极严,2号选手黄华珠、3号选手赵越虽然获得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但最终都没有得到魏坤琳的认同。他认为:既然节目对我的定位是科学评审,那么,我的职责就是要把不符合最强大脑标准的脑力技能,毫不留情指出来。


  魏坤琳多次强调:“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这种不折不扣的科学态度,不能不令人折服。因为太过理性,魏坤琳的态度动辄就会引起现场嘉宾、观众的不满。但只要冷静下来一想,你就不能不对魏坤琳表示理解和支持,因为《最强大脑》节目选择的是最强大脑,它将要代表一个国家与世界角逐,作为评判人,必须有一个理性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与技能无关,与情景感动状况无关。所以说,魏坤林坚持己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判,不受感性思维影响,是值得肯定的。


  为什么要打出这样的分数,作出这样的评判,魏坤琳在节目中都给予了说明:如“超级找茬王”郑才千的视觉灵敏度异于常人,他拥有强大的深度知觉能力和图像稳定能力;“千面师奶”李玉娟的面孔识别能力,连计算机都望其项背。相比之下,“辨音美少女”黄华珠在一心二用中,体现得更多的是数字记忆力,但这个记忆难度通过训练,并不难达到;而赵越在挑战中,将空间记忆幻化成了动作记忆,所以挑战的记忆难度也不高,更出色的部分在于身体感知能力。


  当然,魏坤琳在台前的表现,也有感性的时候。如当吴天胜凭借指纹识别陌生人,他超强的脑功能也让终极裁判魏坤琳直呼:“这功夫太变态了!我几乎有按捺不住为他爆灯的冲动。”但这种感性,绝不会出现在他作出评判的时候。


  魏坤琳从小是学霸级的人物,博览群书,涉猎甚广,智商高达140,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美国读书时,因为喜欢问为什么,被德国老师直接叫Why(英文名字本是Wey)。尽管他是个脑力达人,但自认不像《生活大爆炸》里的任何一个--那么Nerdy(书呆子)。他除了在实验室,也很喜欢滑雪、潜水、冲浪等等。且不说魏坤琳的智商是不是超于常人,但有一点是不置可否的,他具备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他的专业气质足以让众人倾倒。


  作为《最强大脑》的科学判官,他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专家顾问团,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撑,他才可以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严谨而理性地对选手们的脑力展示给予打分。他打分的时候,虽然很冷血,虽然很无奈,但始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了最强大脑的标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