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冯小刚就《私人订制》遭到负面评价而对影评人开骂,再一次使他陷入强大的社会舆论漩涡。冯小刚直言不讳地表示了对新片《私人订制》的满意和自信,同时猛烈炮轰影评人对作品的无知和盲评。这一事件从表面看去,只是关于一部电影优劣的论争,但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当下文艺批评与创作实践之间的某种尴尬关系——本应相辅相成,何以却势如水火?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只有优点没有缺陷的艺术作品是不存在的,正由于此,文艺批评的存在价值才得以彰显,作用才得以发挥。近几年,国产电影一直保持高歌猛进的发展步调,但是票房高热的背后却隐藏着品质与价值的隐忧。 《小时代》 《富春山居图》等影片的巨大争议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面对批评之声,创作者应当具备一种气度和情怀,虚怀若谷,让创作不断进步和超越。冯小刚的粗鲁言行,的确有失身份,有损形象,令人大跌眼镜。但这一事件暴露出的,却也不仅仅是创作一方的问题,批评者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下降,有些言论难以令人信服,也是事件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
当前一些文艺评论,对文艺作品进行的的确是浮光掠影和隔靴搔痒式的批评,评述观点既没有说服力,更缺乏建设性,以至于遭到不少主创人员的质疑和反讽。有些评论者根本没有亲自观看和阅读文艺作品,而是单靠道听途说就对作品进行评论,甚至有些评述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有些文艺评论不坚守客观性原则,而是无度地奉行经验批评、主观批评和片面批评,有的人用牵强附会和形式主义的观点遮蔽文艺作品的综合价值,将批评准则极端化,全盘否定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与之相反,又有少数评论者被红包评论裹挟了良知和责任,用溢美之词和夸张手法肆意放大作品的优点,极力掩盖作品的缺点,用云山雾罩的理论词汇来迷惑人们的视线,将评论环境搅得浑浊不堪。倘若照此发展下去,文艺评论与创作实践两大阵营的矛盾只会愈演愈烈,文艺评论将遭受创作主体乃至群众的更多质疑和抗拒。因此,在批评冯小刚面对批评的态度的同时,冯小刚对当下部分影评人乃至评论圈指出的一些缺点、弊端,也应该引起深思。
一言以蔽之,文艺评论是推动艺术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健康的评论不仅能够为文艺作品把脉号诊、祛病疗疾,还有助于创作的提升、飞跃,而不健康的评论方式和评论风气,则不但不能让创作方信服与接受,于创作本身更是无益无助。因此,尽快提升文艺评论的权威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建立科学的健康的评论机制、体系、环境,让“冯小刚们”对评论不再“不屑” ,实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