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纪录片导演吴耀东:被现实干掉的人太多太多(3)

时间:2013-12-23 09:34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晓勤 点击: 载入中...


  对比起台湾,吴文光看好大陆的纪录片生态环境,”大陆如今只需面对第一把刀子,作者越来越凶猛,作者数量和作品品质,远远高于台湾的东西。“他说,大陆纪录片题材有上访、拆迁等公共题材,有”三年饥饿“、”文革“等历史回顾题材,也有非常私人的题材,拍出生活对小两口的挤压和窘迫。基本都是以民间放映的方式来流传。


  从下个月起,吴耀东将会离开他老师吴乙峰创办的公司,变回自由人。这时的他,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女人的丈夫,一个刚满月不久的儿子的父亲。他之所以下这个重大决定,是受到大陆纪录片人的刺激,”我去年参观北京宋庄的影展,今年11月又去了一趟深圳,看到内地的一些年轻工作者,他们苦哈哈却坚持拍片,这给我很大的刺激。我已经走到这个年纪,不大不小了。“这时的他牙齿咬得紧紧,”再也不能这样过安逸的日子了。“

 

 

  【另一面】

 

 

 

  从《看见台湾》谈台湾主流纪录片的滥情

 


  □郭力昕(台湾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用”爱台湾“来消费感动

 


  吴乙峰导演的新作《秋香》和齐柏林导演的《看见台湾》,两部同样触动观众情绪的纪录片,在票房上大相径庭。热映一个半月仍持续发烧、票房已破1.6亿台币的《看见台湾》,在周末夜得让我连跑三家戏院,才能买到一张票;而于2004年以《生命》的3000万台币刷新当时纪录片票房的吴乙峰,今日为基督教社会福利机构拍摄的《秋香》,则竟而一上映即场次稀疏,门可罗雀。


  对《看见台湾》这部”想邀请你一起来,看见这块土地的美丽、壮阔与哀愁“的空拍影片,导演说,”我想用接近神的眼睛来提醒人们“,台湾国土的美丽和环境遭到破坏。这个”接近上帝的眼睛“,与旁白者吴念真一再强调观看的”高度“,创造了空前的票房纪录,也继续制造了许多的”看不见“.如果还记得2010年在各大电视台盛演的环境纪录片《±2℃》,则可以发现两部影片的诉求和问题如出一辙:感性煽情的音像语言,只看现象不见问题、只见结果不谈原因。


  但齐柏林导演听起来好像真诚得多。他为纪录片理想毅然辞职,放弃退休金;他有惧高症,但无怨无悔地坐上直升机,在气流不稳颠簸难行中坚定纪录;最重要的,他在《看见台湾》里,见证了许多台湾各地环境与土地破坏的景象。齐导演个人的牺牲奉献与理想情怀,也许可作为另一个励志典范,他的作品也貌似将关注聚焦在台湾的环境问题。因此,从官员、媒体到广大观众,都像是到今日才第一次知道,台湾的山区被滥建滥垦挖砂石、广植槟榔树、盖度假旅游山庄,或者原来海岸线堆满了消波块。


  《看见台湾》让我们看到,台湾符号与”爱台湾“成为台湾电影滥情文化最根深的来源或基础。这样的文化不仅存在于台湾纪录片,也在近年的剧情片里。从《海角七号》到《总铺师》,从南台湾、原住民等元素、到台湾传统料理,只要作料齐备,即使火候一般,都可以炒出亮眼甚至巨大的票房,并得到民众热情的口碑。


  《看见台湾》上映以来,对于纪录片的操作滥情,无法提供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网络空间已有很多批评和反省的声音,这是台湾理性社会的进步征兆。但是同时,将”滥情“当作稳赚不赔之商品、不遗余力地贩卖的电影人,滥情可转换为巨大的现金与资本,加上观众争相消费”感动“,遂并不令人意外这类纪录片的卖座。

 

 

  大热纪录片背后的策划与戏码

 


  对于台湾社会的纪录片而言,2004年是个”胜利“之局。纪录片《歌舞中国》与《跳舞时代》于2004年春季在戏院上映时,都有商业上的成功。记述1999年台湾大地震灾难后几位生还者的影片《生命》,于2004年稍晚在岛内各地商业戏院上映,该片在票房与媒体评价上都迅速攀升,成为当年各种电影类型中卖座最好的国片。赢得2003年山形国际纪录片影展(Y ID FF)的国际竞赛项目优等奖。


  其实,在国内外重要影展得奖并不保证在台湾的票房收入(除了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以外)。具得奖资历的影片反而受挫于票房,由于大众品味为主流好莱坞产品所塑造,认为”艺术电影“太严肃或难看。《生命》却取得空前成功,主要来自所谓政治人作为促销者的效果。包括让几个不同圈子里的关键人物参与试映会:让特定的传统媒体成员(主要是报界)、老板与编辑,于该片正式在商业戏院上片以前提供大篇幅版面(例如各大报新闻与艺文/娱乐版全版的报道与讨论)与经常曝光机会等。然而,《生命》破纪录票房背后最大的因素是陈水扁。


  该片导演吴乙峰是前全景传播基金会的创办人,该非营利基金会团队从事纪录片制作与训练的工作,其宣称的主旨向来是记录与揭露真实与社会不平等。他邀请陈水扁观片,在”教育部长“陪同下,莅临影片首演;陈水扁极为感动,他掉泪的新闻成为第二天的头条。


  《生命》的营销策略和其所造成的文化现象,鼓励了其它的纪录片工作者仿效一样的模式。《石头梦》、《翻滚吧!男孩》、《无米乐》三部纪录片,在2005前半年在戏院里进行商业上映。

 

 

  滥情背后的国家、政治成因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台湾纪录片会将滥情的语言,成为塑造拍摄主流”品位“之不可或缺的要素,进而形塑观众观看与理解社会的方式呢?当代台湾纪录片制作里,滥情主义和去政治化当道的背后,有历史与政治的原因。


  在1980年之前,台湾的纪录片实践,和其它军事独裁政权一般,主要意味着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在”戒严“下,以电影或任何其它表达方式来碰触社会现实的”黑暗面“是不可行的,遑论政治议题。1987年废止戒严法,并得以展开系列的民主化工程。


  在1980年代的后半期,几位年轻人组成”绿色小组“,以手提摄影机记录主要政治/社会街头抗议事件,见证了军警对于示威者的暴行,在无数政治运动的场合放映粗略剪辑的画面。有几个其它的影像团队,如”第三影映像实验工作室“,也随之出现并从事类似的实践。这些拍摄队伍的影像,对于凝聚民众对国民党的集体愤怒,以及加速民主化过程,有相当的影响力。


  除了政治与纪录片互动的历史与社会脉络,这个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滋养出一种很强的滥情主义倾向的文化。台湾是个移民社会,又是一个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学习发展为成熟公民社会的速度很慢的社会。另一方面,台湾也是一个移植西方民主和政党政治的亚洲社会,它仿效的过程被压缩在仅15年的时间里。当这两个层面的特质混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多台湾人民反映了某种宿命心态与自怜倾向,只做自力救济,没有想到以团结的力量来改变命运。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