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对空气的污染,如今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雾霾天气始于何时?历史上有关于雾霾天气的记载吗?
北京地处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尤其是冬季漫长,很容易出现雾霾天气,史称“霾灾”、“雨霾”、“风霾”、“土雨”等,史料中多有记载。
目前对雾霾天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由此可见,元代史籍中所记述大都城的这两次“霾灾”,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很低。
明清“霾尘积聚难见路人”
到了明代,有关“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
明成化四年 (1468年)初春,《明宪宗实录》记载:“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明成化十七年 (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类似记录明代北京地区“霾灾”的多达数十次。
清代也发生过多次“霾灾”,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总之,每隔几年“霾灾”便会光临京城,多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雾霾的认识极少,所以对雾霾的程度、浓度、范围和危害等,只能凭感觉,且只记录灾情,对于如何预防“霾灾”,没有什么记载。
元以前史料为何鲜见雾霾
为什么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见到雾霾,而在明清时期雾霾却时常光顾京城呢?有气象学家研究认为:一是元代以前有关北京地区的气象资料记录极少,特别缺少“原始气象资料”的记录和整理;二是与北京的地理有很大关系。北京地势三面环山,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个“北京湾”,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处于平原开阔地带,雾气、风霾最易集结;三是元代以前北京地区没有形成较大的城市规模,出现雾霾天气的频率相对较低;四是明代以后随着城市规模扩展,建筑物不断增多,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了。
古人对雾霾灾害的认识很肤浅,人们多认为是老天爷降的“霾灾”,所以多求神灵保佑,“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
“霾灾”较大的危害是影响交通运输,古代也是如此。明清时期盛行漕运,也就是使用运河把粮食送进京城,“霾灾”一发生,水路难通,京城的粮仓存储量急剧减少,时有告急。
据传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