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上建起的医学殿堂

时间:2013-10-11 08:18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当年豫王府花园


  约翰·洛克菲勒,美国大资本家,曾经的世界首富,一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冷酷的代表。但正是这位对中国人来说面目模糊的基督教徒,在上个世纪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当时的北平筹建一所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为此,他决定不惜成本,并指派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具体执行。


  美国时代周刊记载:"从1913年5月开始的十年内,洛克菲勒基金会花费了将近8000万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笔礼物是给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截止到那时,用于协和的共计1000万美元,比用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700万美元还多。据1956年统计,最终,基金会为打造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的总计投入超过了4800万美元。"


  从成立开始,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就参照、拷贝了当时世界上医学最先进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模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国内医学界独领风骚。


  经过了近百年沧桑,现在的协和医院集教学研为一体,拥有建筑面积近52万余平方米。当初由建筑大师柯立芝设计的6万平方米左右的协和老楼仍在使用,这群灰墙碧瓦的建筑中走出了无数位中国医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在这里发生过无数件惊心动魄的医学故事,而作为建筑本身,这座保存完好的老楼也成为了一个传奇。1984年,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老建筑群被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东单一道独特的风景。

 

 

  协和建筑群风采依旧

 


  或许是东方广场的现代感太强,在它的反衬下,一街之隔的协和医院中西合璧建筑群,多了几分古典内敛之美,这不是小家碧玉般的优雅,而是大气端庄的从容,是近在咫尺的车水马龙夺不走的从容。


  阳光炙热,协和老楼西门的门口人来人往,从西门进来上台阶,可见三栋楼的入口。左侧是L楼(12号楼),早年是老协和的图书馆,目前用于行政办公,楼下的大门前,厚重的木门上面还保存着两把完好的铜把手,这也是这些老楼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门把手,在这些门的锁眼上方,可以清晰地看到耶鲁英文"YALE"的字母,处处体现着设计师们当初设计时对于细节的重视。


  除了门把手,当初建楼的时候,包括窗户的木头等用料都是从国外专门运过来,这些木头经过了将近百年的岁月打磨,仍然保持着坚固光滑的形状。窗户的设计也非常有特点,拧开窗栓,将一扇窗往上下推拉,门窗可以随意停在一个位置,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隐藏在两侧的小拇指粗的铁链子。这些窗户外面原来有用来遮阳的帘子,后来帘子逐渐坏了,但这些窗户一直使用到现在,除了少量的修修补补,大都保存完整。楼里大多数的办公室不大,10平方米左右,里面摆放着两三张办公桌,办公室的墙体在几年前重新粉刷过,是那种淡淡的明黄色。


  走过汉白玉铺就的庭院,右侧就是大名鼎鼎的"老五楼",一进门,就看到了张孝骞先生的铜像,这位着名的中国消化内科的奠基人曾经担任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在铜像屏风的后面,立有一个说明简介,孙中山、冯玉祥、蒋介石、溥仪等都在这个楼里住过院。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先生在协和医院看病期间,曾经在二层的209房间住过。现在,这个房间依然住着病人,其中卧室大约有20平方米左右,还有一个卫生间。里面的陈设简洁实用,窗棂上挂着一个"福"字的中国结,提示着家人对病人的美好祝福。透过纱窗,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院子里面的植物和那些屋顶上的小雕塑。


  从外面看,这些建筑彼此独立分开,实际上中间都有走廊和过道相连,跟外面的壮丽相比,里面的结构设计就要简洁得多。虽历经了90多年的风雨,楼梯上的木把手照样结实如故,汉白玉做的楼梯依然洁白如玉,地上的水磨石依然像新的一样,看得出协和人对它们的精心呵护。


  尽管这些建筑当初设计时没有刻意防震,但在1976年大地震期间,很多附近的居民都跑到楼中来避震,不少边上的建筑震后都用铁丝等将外墙围了起来加固,但协和老建筑却完好无损。


  在楼道中左转右拐,就来到了一条百来米长的室外通道,西侧是一个设计精美的小花园,空中不时有雨燕在嬉戏穿梭,环境静谧安详。经过了百年沧桑,燕子仍然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


  穿过A楼,就来到了这个建筑群正门的庭院,庭院的门口卧有一对石狮子,因为形状特别,也被人称为是"懒狮",对于这对狮子的来历,曾有人认为是从圆明园中运来的,但有不少专家在经过考证后,得出结论,这对狮子就是当时豫王府拆除时唯一保留下来的物件。


  这座院子由ABC三栋楼组成,右侧的B楼解剖楼就是当年保存"北京人"化石的地方,每个楼的门口台阶上都有一块长约5米的浮雕,上面雕刻着5条龙,全院也只有这个院落有浮雕。正门边上的两棵高大的银杏树长势正旺。整座建筑唯一独立的协和小礼堂就位于一街之隔、东方广场的北侧。小洛克菲勒的雕像被安放在这里,小礼堂不大,但是保存完好,里面排坐之间并没有分割,其间一度把这些桌椅换成现代的,后来觉得不协调,又换了回来。


  当初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建成的时候,面积只有6万平方米左右,这几年,新大楼陆续建成,协和医院的建筑面积达到了52万余平方米,但是这些协和老建筑仍然在继续满负荷工作,每天,病人和医护人员们都在里面穿梭往来。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一家医院,各种医学传奇和动人故事在这里上演,并将继续下去。

 

 

  慈禧捐银万两建协和医学堂

 


  "协和医学堂"的创办也有慈禧太后的一份功劳。最早来北京行医的英国伦敦会的洛克哈特,在1861年开设了诊所。伦敦会的另一名医生科克伦,于1897年在当时还属于内蒙古的朝阳开设诊所,义和团运动中他逃到北京继续开业,通过行医的关系,他博得了慈禧太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的好感,得到了慈禧捐助的白银一万两。1906年伦敦教会与英国、美国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也就是协和医学院的前身。


  协和医学堂成立后,人气甚旺,前来报考求学的人络绎不绝。1908年正式开课,到1914年共毕业了38名学生,当时校园内有14名外国老师,学校的年开支不到5万美元。


  这所学校在中国的教育部门注册并得到了特殊的照顾。英文名UNION的原意是"联合","协和"两字是很雅致的译文。1915年,正当协和医学堂蒸蒸日上之时,伦敦教会突然跟洛克菲勒基金会达成协议:洛克菲勒基金会接收协和医学堂。

 

 

  20万美金买下协和医学堂

 


  到了20世纪初,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同时也成了很多人指责的对象。在发迹多年后,一位颇有远见的顾问盖茨建议他将精力转移到慈善业,成立慈善基金会,投入慈善的收入不纳税,总收入未减少,却能赢得乐善好施的形象。


  盖茨一直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曾经向洛克菲勒建议在中国建立一所大学。为此,他们分别在1909年、1914年、1915年先后3次派出考察团来中国考察。


  1909年派出的"东方教育考察团"团员中就包括了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医生,他们提出在中国开展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建议在北京成立一个自然科学的机构,洛克菲勒初步认为在中国的计划不宜过大,应该限于医学事业。


  1913年,成立不久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就中国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在中国的项目首选医学,"渐进有序地在中国发展一个完善、有效的医学系统。"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天津庆王府第一任主人是个太监
  • 杨秀清为修东王府拆迁民宅
  • 一座恭王府 半部清朝史 京恭王府恢宏亮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