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教科书曾一度不写“罗斯福新政”

时间:2013-09-25 08:53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杨梅 点击: 载入中...

罗斯福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提起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你脑海中是否会浮现罗斯福总统的形象?是否又会想起中学时代曾学习过的新政措施和那张沿用多年的田纳西河流域的一座水坝图片?的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正是通过历史教科书中上述几个元素的组织,了解到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


  从今天人们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看,诞生于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座上宾".许多研究者认为,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当时所起的作用,而且还在于它的历史影响,并因此对新政推崇有加:"'新政大夫'救了如履薄冰的美利坚合众国,使其社会经济体制愈趋稳健、日渐成熟,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罗斯福新政标志着'新''旧'两个美国的重大分野。美国之为今日之美国,无论如何是绕不过罗斯福新政的。"


  这一评价,反映在历史教科书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人们对新政的推崇。然而,当我们细致梳理百年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时,却看到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描述与评价经历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

 

 

  民国期间对新政的质疑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进行得如火如荼。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将会如何呈现?


  1933年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教科书认为,新政"能否收效,还是问题",对新政的实施并无信心。1934年的《初中外国史》教科书写道:"新总统罗斯福准备就任的期间,美国境内忽然发生空前的银行风潮……罗斯福于三月四日就任总统后,对于国内先则颁布紧急银行法,以统制国内一般银行,平息金融风潮;七月间,更设立经济复兴委员会,厉行蓝鹰运动以复兴全国经济".如果说这套教科书以较为客观的文字,描述了罗斯福施行的种种措施而未予评价的话,1935年的《初中复习丛书外国史》则毫不掩饰对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悲观情绪。书中写道:"自罗斯福总统登台,虽极力提倡蓝鹰运动,劝人民及时购买,并实行通货膨胀,解除酒禁等,其于恢复经济繁荣,仍无甚大效果。"即使是1946年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下册)》仍直言:"新总统罗斯福当选后……得国会之同意,设置经济复兴委员会,以实行其复兴政策。……不过两年来美国各地工潮之汹涌,足为罗氏复兴政策失败之显明表现。1935年秋季复兴局改组,复兴政策稍有变更。将来能否收得成效,仍难逆料。"


  教科书的评价与当时中国政论界的讨论不无关系。考察三十年代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不仅热烈,而且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其中一种便是对罗斯福新政给以否定性判断。例如,从1934年起,民国时期着名新闻家、教育家马星野陆续撰写十多篇文章,对新政予以批评。他把新政看作是区别于社会主义苏联和希特勒德国而走的使资本主义得以苟延残喘的一条"最滑稽,似乎最愚蠢的"路子。"经过两年没有成绩的统制,无结果的试验,无办法的管理以后,现在又重走死路,替资本主义掘坟墓了".事实上,这种"半死不活的资本制度""正在急速的崩溃着".


  事实上,随着新政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以及罗斯福连续第四次就任美国总统,人们对新政的认识也有乐观的一面。费孝通1945年曾说:"我们得感激罗斯福,因为他找着一个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来解决现代社会秩序中矛盾的方案。当然每个国家有他(它)特殊的传统、特殊的问题,在答复共同的时代课题时,也必然有他(它)特殊的方式……我们不能不承认,不论各国解决这共同的课题的方式怎样不同,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也许受此影响,1947年出版的《初级中学适用外国史》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趋于正面:"罗斯福执政之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强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大着;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了。……"虽然这一评价在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中未居主流,但可算得适时反映学术动态,有助于学生对大洋彼岸的罗斯福新政形成客观的认识。

 

 

  一度消失的新政

 


  考察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历史教科书,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突出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的沉重打击,直接恶果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至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状况如何,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仅从教学大纲看,1956年版的《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未提及这一概念。但从这一年的《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或许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部草案的简要说明里,要求讲述"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在尖锐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里。讲授这段历史,必须明确地指出法西斯国家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放纵之下,扩大了侵略;当时,只有苏联采取了积极的和平政策,来维护国际集体安全。"同时,又不忘强调,"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的和侵略的中心".毋庸置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苏冷战的格局下,中国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纲以阶级斗争、"国际主义"和意识形态为导向,把美国看作是我国的头号敌人。自然,一切能够反映超级大国美国历史发展的内容不会出现在教科书中。

 

 

  绕不开的重要主题

 


  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中美关系的解冻,历史教学大纲对美国的描述开始发生变化。根据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世界历史在高中一年级教学。在谈到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时,大纲认为"苏美两霸是当代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苏美两霸是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我们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细微改变削弱了对美国的敌意,苏联超越美国成为头号敌人。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61年前珍贵视频!揭秘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 新中国休假制度变迁
  • 毛泽东总是婉拒礼品
  • 新中国曾建大使训练班学外交礼节
  • 金融奇才陈云如何打压物价飞涨
  • 新中国的外交官不轻松 30元零用钱跑14个国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