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亲友们对此纸所写内容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不同的见解:
1、赶巧了,他由于老年无事可做,胡写八写,并无含义,不必解读,谁解读谁有病、责任自负。
2、他患了些老年性躁郁症,接近老年性精神分裂,值得老龄办与老年学会研究,全社会要改善老龄工作,关心老人心理健康。
3、他对社会风气、文风学风有看法,但态度偏激,立论片面,才写了上述负面词语。
4、他常看肥皂剧,看多了腻歪,不看歪腻,乃积腻成歪疾,遂有上述奇文出现。
5、他常读市井小报,读多了积怨自然多。
6、他常读小说杂志,常常发表九斤老太式的关于当今文学事业一代不如一代的评论,乃成此纸。
7、现有所谓愤青之称谓,老年中亦不乏愤老,这与肉食过多,蔬菜不够有关。他早已在三十年前过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属于腐朽废物。牢骚太盛成时尚,风物决不放眼量,此乃例证。
8、他年轻时教过中学语文,对于各种四个字的话语极有兴趣,有所回忆,也算怀旧。
9、他热爱传统文化,一心弘扬国学,但他志大才疏,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限于四个字与六个字、叫做四六句的套话。
10、他对他的老上级某主任有意见,无从解释宣泄,书此纸。
11、他老年贪杯,醉后瞎写。
12、练习书法罢了,你他娘地瞎分析个啥?
13、……
小屋里的幻觉
老王与老同学聚会时听说了一事。他们当中的校花、名媛柳云锦老年惨祸,丈夫刚刚离世,独女又遭车祸,祸不单行,着实可怜也。
一片唏嘘,几个人表示要去看望,什么叫老?见一回少一回了。
老王也联系好,买了盆兰花,带着去看望老校花。
看到当年的美女转眼间变得苍老憔悴,老王几乎老泪纵横起来。当初的云锦,如今已经好比一块"铺扯"(烂布)了。
说这说那,呆木的老王,不知哪儿来的灵感,向云锦建议:"你不妨换个住的地方,寻找个新的感觉……也免得触景生情,增添苦恼。"
想不到的是柳云锦给他讲起了她的离奇的遭遇。她说,他们家有三间卧房,在她变成了孤家寡人以后,她自己折腾,换着三间房睡,发现最小的六平方米的那间屋,她只要一进去,就会听到似有似无的说话声,那声音一会儿像她先生的,一会儿像她女儿的。夜深人静以后,她在这间屋能与逝者的魂灵交谈几句……
说得老王心惊。他含含糊糊,应付了几句,告辞了。许多天老王反而有些不安,他找到了一个同事的孩子,心理辅导师,说了此事,辅导师说,情深生幻,亦属人之常情,不足为奇。但应该多与她接触,使她逐渐摆脱幻影,正视现实生活,安度晚年。心理师向老王介绍了一些民政部门指导的养老院、老年公寓、晚霞工程等,建议老王引导柳老太住进去,免得过分的孤独引起疾患。
老王想了想,自己又不是她的什么近亲密友,不便多事,便没有再管此事。
却又老有点不放心。
电视剧
老王与几个老人一起交流老年生活。一个说,现在只有业余,没有本业啦。
一个说:"挺轻松的,退休以后,我出国旅游已经好几次了,不退休,怎么可能?"
一个说:"我一直在画画,我的孩子正帮助我活动,近日要举行一次我的画展呢。各位老哥可别忘了给小弟捧个场呀。"
更多的人说是白天还好,常常会会朋友,经常交谈的话题是当年他们年轻时社会风气怎么好,现在怎么不好……说了白说,不说白不说,白说也要说,有该说的不说,憋出病来就晚了。
晚上呢?有的说一到晚上就打盹,一躺下就清醒了,睡不着了。
最后结论是晚上看电视连续剧最好。老王说,看电视您别较劲,爱看就看,不爱看就换台,合理的情节您就感动,不合理的情节您就哈哈大笑。庸俗的地方您也就跟着庸俗那么两下子,谁无凡俗?谁无平庸?大丈夫能屈能伸,能雅能俗。看完庸俗情节您还可以批判它嘛,看完不合情理的情节您也可以表示义愤嘛。批了愤完了,您该随和仍然随俗嘛。开会时候您照样慷慨激昂,就反映这方面的意见不结啦?反正批文艺界最保险,批文艺您是一本万利……您越是批得厉害,您才越拔份儿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