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条有关"空中胡同"的消息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报道称:地处北中轴线的地铁8号线什刹海站以及毗邻的火神庙和万宁桥一带,将建成明清风格的二层商铺,并通过二层上的连廊打造成"空中胡同",在减少地上人流穿行的同时使游客能到二层连廊上观赏什刹海的美景。但在听广播时发现,有的主持人竟把万宁桥说成"后门儿桥",听上去顿生一种怪怪的感觉。
万宁桥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因其在俗称为"后门"的地安门的北边,所以又称"后门桥".但"后门桥"万万不能加"儿音",将其说成"后门儿桥"简直是大错特错。
700多年前的什刹海曾是元代大都城的漕运码头,因周边原有十座佛寺,什刹海也称"十刹海".什刹海一带,元代称海子,是一处浩瀚宽阔的水域,明代初年,水域缩小,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什刹海一带成为京城游乐消夏纳凉之所,三海水波荡漾,岸边绿柳依依,远山秀色如黛……被称为燕京小八景的"银锭观山",是什刹海最着名的景观之一。然而,尽管银锭桥和万宁桥都为什刹海的着名古桥,但万宁桥比"大名鼎鼎"的银锭桥还要早200多年。银锭桥始建于明代,万宁桥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代,万宁桥的桥西曾设澄清闸,可以使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漕船直抵鼓楼前的漕运码头,对保障大都城的供给至关重要。据悉,正在建设中的地铁8号线施工中,最新发现了什刹海漕运码头的确切位置,就在鼓楼前地安门百货商场的所在地。老北京过去形容繁华的地界儿有"东单西四鼓楼前"一说,"鼓楼前"之所以繁华,正是因为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鼓楼前的烟袋斜街、白米斜街等地自然热闹非凡。当年,漕船可从通州沿通惠河一直驶入什刹海,《元史》曾用"舳舻蔽水"四个字来描述当时漕运码头泊满船只的繁忙景象。明清时期,虽然漕船不能驶进什刹海了,但从东便门外大通河到通州的漕道,仍然依赖什刹海供水。从桥的规模来看,银锭桥也远远逊于万宁桥,宽阔的万宁桥上迄今仍然人流车流如织,从地安门到鼓楼之间南来北往必经此桥。
此外,万宁桥和银锭桥虽都是单孔汉白玉石拱桥,但万宁桥更大,其长度达20余米,宽10余米,桥面用条石铺砌。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图案。桥下河道现长约34.6米,宽约17米,拱高约3.5米,桥东西两侧和两侧的岸上,有元、明两代的六尊石雕镇水兽,表达了当时人们希望靠神兽的力量镇压洪水的愿望。
从功能上看,万宁桥还是一座具有双重功能的"桥闸"--既是桥,可以通行;又是闸,可以调控水位。因为当年郭守敬开凿漕道,将积水潭作为水库,在通惠河沿途设立了10处闸坝,在船来往时提闸放水,平常则闸坝紧闭。设在万宁桥西侧的闸坝叫澄清闸,又名海子闸,是调控海子水流大小的第一道关卡。作为大运河的终端,一路溯流而上的江南粮船,降帆穿过万宁桥的桥洞,即可进入鼓楼前的终点码头抛锚卸货。
万宁桥可以称"后门桥",但不能叫"后门儿桥",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因为"后门"和"后门儿"虽然是一字之差,意思却"满拧"--完全变味儿了。前者特指地安门,后者则可能有两重意思,一是说某个院子相对于前门儿的后门儿;另一层意思则代指"门路",比如说某个人托了关系,就叫有后门儿,或走了后门儿等等。
用老北京话说的很多地名中,加不加"儿音"都有门道儿,也就是说,都有约定俗成的叫法。有的该加不加,一张口就能让人听出是不是"老北京".比如同是一个"口"字,灯市口儿、新街口儿、交道口儿、菜市口儿、珠巿口儿,要说儿化音,但张家口一定不能加;同是一个"桥"字,天桥儿、虎坊桥儿、西板桥儿、北新桥儿等若不说"儿音",听上去就会感觉不太地道,但东大桥、卢沟桥则不能说"儿音".过去,老北京的城门是"内九外七黄城四"共20个,但以这些"门"做地名的街巷只有3个可以加"儿音",即广渠门儿、东便门儿、西便门儿。在北京地名的称呼中,大致有胡同、街、巷、路、条等,其中"胡同"都要加"儿音",如柺棒胡同儿、豆角胡同儿、煤渣胡同儿、武功卫胡同儿。以"街、巷"称呼的地名则有时加"儿音",有时不能加"儿音".比如宽街儿、南小街儿和府右街、祖家街、槐柏树街……;比如剪子巷儿、方巾巷儿、南柳巷儿和南锣鼓巷、东交民巷……而以"路和条"称呼的地名大多不能加"儿音",如正义路、金台路、二龙路、张自忠路和东单三条、东四十条、西四北六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