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官,北宋官僚政治的痈疽

时间:2013-08-14 08:16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李树政 点击: 载入中...

宋真宗

 

  宋代初期,虽然设官分职,亦有编制的定数;但是,宋代实行"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防止大臣擅权,中央高度集权,集中在君王一人身上。冗官问题,也就不可避免。


  宋真宗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官知制诰的王禹偁就曾上书:臣籍济州,未及第时,一州上有一刺史,一司户,未尝阙事。自后增置团练、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榷税又增四人,曹官之外更增置司理一职。"一州既尔,天下可知。"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徽宗崇宁间,"天下州郡,又皆添差归明官,一州至百余员,通判钤辖多者至十余员。"不仅地方州郡如是,甚至中央政府亦如是。


  《宋史·职官志》载,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左司谏杨亿上疏,指出当今增置正员以外的官员,没有限制数量,多至"斗量车载".员外郎(宋初为六品寄禄官)达到三百余人,郎中(宋初为五品寄禄官)百数人,太常寺卿(宋初为三品寄禄官),国子博士(宋初为五品寄禄官)等又不下数百人。这些官员都是定期入朝,不知道职务的职责,只是通过恩泽按等级次第升迁。


  同年,有关部门主张,裁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这仅是保守的数字,至于没有裁减的官员也就可想而知。


  冗官问题的根子,在于北宋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增置官署,增加官员的一系列方法,分割各级政府机构的职权,限制官员的权力。结果,机构臃肿,繁复重叠,官吏人数不断增多。


  宋太宗以后,又扩大科举规模,通过贡举、推荐、征召,广泛选官入仕。而且,宋代实行恩荫制度,大批高官子弟、亲戚以及门客承恩入国子监读书,并涌入仕途。还有杂职官吏的杂滥,祠禄官员的众多,日增月益,造成官吏队伍的迅速膨胀。


  期间,宋神宗赵顼曾进行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元丰三年(1080年)至元丰五年(1082年),颁行《寄禄格》以为定法,订定阶官品级以与职事官配合。依官名定职掌,使官与职重新统一起来。


  《宋史·职官志》载:"元丰《寄禄格》以阶易官,杂取唐及国朝旧制,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定为二十四阶。"


  所谓"元丰改制",只是规范官员制度,官名与职权统一起来,整合一些部门或职位,调整官员的品级俸禄等等,触及皮毛而已,无法根本解决冗员问题。即使如此,"元丰改制"也维持不下去。


  宋徽宗政和末年,官制来了个"翻烧饼",自开府仪同三司至迪功郎增至三十七阶。迪功郎,为选人新阶官。


  史称:"其后,复更开封府守臣为尹牧,而内侍省悉仿机廷之号,六尚局之修,三卫郎之建,及左辅、右弼、太宰、少宰之称。员既滥冗,名益紊杂,由是官有视秩,元丰之制,至此大坏。"


  因冗员问题尾大不掉,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官吏队伍不断庞大,官俸支出也就不断攀升,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终至入不敷出。


  宋徽宗时,吏部尚书虞策上奏章说,宋仁宗皇佑年间收入三千九百万,而费用支出只是三分之一;宋英宗治平年间收入四千四百万,而费用支出是五分之一;宋神宗熙宁年间收入五千零六十万,则是全部用光。地方诸道忧惶不安,一天也过不下去。


  北宋王朝的冗官问题,耽久不治,日益严重。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朝廷增派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加强对百姓的盘剥压榨。


  光是杂税有十余种之多,其中包括:"枯骨税",对屯田民户的死牛所征的税;"钞旁帖钱",对百姓典卖牛畜、田宅、缴纳租税所收取的契约钱;"河渡钱",即在坊场河渡津关之处向过路行旅所征的钱;"上供钱",常赋之外的摊派,等等。


  宋代诗人张咏的《悯农》诗句说:"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可知当时百姓的沉重负担,生活贫苦。实在活不下去了,也就官逼民反,揭竿而起。


  冗官问题,成为北宋官僚政治的痈疽。一旦发展下去,侵害了官家性命,恐怕连统治者也始料不及的。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宋朝为什么盛产剩男剩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