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价值25元的门票,不是进电影院,不是听演唱会,而是去参加一次书展。每年7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牵拖着行李箱到香港,不是shopping,而是看书、买书。能够在众声喧哗里偶遇那些从没期待的好书,也不枉托着行李箱来香港一遭。之后旅途中再慢慢阅读消化享受这些丰富的精神粮食。作为亚洲几个大型书展之一,香港书展一直拥有着极强的感召力,两岸文化人和文青都十分青睐香港书展,在这里,他们相聚,他们谈事,许许多多的合作和创意的念头由此萌芽衍生。有人说,这就是香港文化的关键力量。本月23日,为期近一周的香港书展刚刚落下帷幕,当内地人还在为这一年一度的阅读盛会唏嘘感叹之时,记者对话了香港着名作家廖伟棠,听听这位香港作家如何评说这一场"阅读嘉年华".
参展近百万人 香港人果真爱书如命吗?
与众多板着脸孔卖书的书展不同,香港书展足够亲民、方便又好玩。香港书展是亚洲最大型书展之一。自1990年起举办,每年7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是香港每年夏天的一项盛事。2013年香港书展自7月17日至23日闭幕,为期7天,据统计,入场人数突破98万。
作为一位香港作家,廖伟棠是历届香港书展的亲历者。作为上一届(第二十三届)香港书展的推荐作家,此次,廖伟棠的两本新书《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和《寻找仓央嘉措》也参加香港书展,同时还获得了香港电台年度十大好书。由于时间紧张,本次书展,廖伟棠只出席了一场活动,那就是他与陈冠中、梁文道和马家辉针对写作问题的对谈:"华语写作、本土写作".
谈到本届书展的亮点,廖伟棠说:"本届的亮点是选择了小说家陈冠中作为年度作家,他学贯中西、关注政治和时尚、作品极有时代气息,与一般传统作家不一样。"另外,廖伟棠说,本届书展倪匡的回顾展也很不错,还关注了通俗奇幻文学。
本届书展同往届一样,是一项作家的嘉年华盛会。除了年度作家陈冠中,内地作家王安忆、梁晓声、吴稼祥及安意如;台湾作家席慕容、王建壮、舒国治、林俊颖及李维菁;香港的李欧梵、林幸谦、潘国灵以及美国的李黎等人都悉数参加了今年的书展。今年书展设了三个专区,一个是年度作家陈冠中专区,一个是香港作家倪匡创作的小说人物"卫斯理"诞生50周年专区,一个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专区。如此巨大作家队伍,与近百万的参观人数,不仅让人啧啧赞叹,难道香港人果真如此爱书如命吗?
对此港媒却出来相轻:"香港人一年只买一次书".《苹果日报》副刊上还有人撰文吐槽,书展是书商清仓大甩卖的机会,打折还卖不出去就只能烂掉了,甚至打出标题"出一本书不如种一棵树".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参观者,却是因为书展着实是一次集体大party.吃喝玩乐、消闲陶冶,样样通!廖伟棠说,书展每天开到深夜,周末更是到夜晚12点。而且各种方便政策更会使你如鱼得水:内地游客凭借港澳通行证就可以直接享受10元优惠票价;媒体记者现场登记流程极其简便,出示记者证或仅递名片就能拿到当日无限次入场的媒体证;图书业内人员更是仅仅登记就能获得入场证,不会有人怀疑作假。所有名家讲座和现场展览可以网上预约,没有提前预约也可以现场登记,某些热门讲座,即便连现场登记都满了的时候,工作人员也不会凶巴巴把你拦在门外。
书展会场除了各种图书,还有巨大的美食广场,各种自动贩卖机,儿童图书区更有许多可爱的工艺品和文具卖。在这样开放轻松的环境里,看书、听讲座就不是一件很高端严肃的事,而变成人人都可以享受的乐趣。
文人和嫩模同台 把阅读做成一门生意
每年香港书展,港媒最热闹的话题肯定不是哪个作家出新书,而是嫩模。往年是女嫩模当道,今年书展一开幕,"男神"全面压制女嫩模。书展上这样捉眼球的娱乐八卦层出不穷。男模们集体作秀是今年的新亮点,还有众多娱乐明星出场卖书,这是书展的老牌娱乐节目。邝美云来签售,朱茵来签售,"儿童文化日",古巨基亮相给小朋友讲故事,曾经在"锋芝离婚风波"中抢尽风头的媒体主持查小欣也出来给小朋友讲故事。
被问及是不是会影响写作的严肃性,作家们却不以为然。嫩模尽可以在展会上作秀,你们秀你们的,我们淡定地在会议室做文化讲座。廖伟棠说:"书展本身就是商业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文化活动。所以这些营销手段也很正常。"
当内地媒体都在对"嫩模穿着暴露曝出位"争议时,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则表示:四年前,很多年轻女孩子出了写真集,也参与到了书展当中。由于香港出版不审查,出版物会分一类和二类,二类的书十八岁以下人群禁止观看,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内容的出版。但如果色情出版不加密封就会被严查,可嫩模的书被划在了一类,不属于色情,因此她们的在书展搞的前期宣传很出位,但我们也没权利去审查。
嫩模与作家同台,廖伟棠调侃说:"香港书展是贸易发展局举办的商业项目,不是文化项目,所以商业化无可厚非。明星出书我觉得总比明星作秀好一点,也可以让追星族多认识几个字。"
把阅读做成一门生意,这或许就是香港书展成功融入港人生活的秘诀。
内地书遇冷 郭敬明韩寒莫言卖不动
此次书展,虽然内地书的价格几乎仅仅是港台书的一半,不少香港人还是喜欢购买本地版的书。
当内地媒体讨论郭敬明的《小时代》的时候,你会很发现,香港书展没有郭敬明的宣传板,更没有《小时代》的海报,偶尔路过少数几个书摊,眼尖的人才能从一堆堆书中瞥见他的名字。
在书展上遇冷的,并非只有郭敬明一个内地作家。韩寒、莫言,甚至今年在内地卖了200多万本书的柴静,都没能赢得香港书迷的青睐。今年,主办方特别在书展的文化廊为莫言设置了一个独立展位,陈列有他过去的主要作品,但是几乎没人走过去翻阅,就更别说摆在书摊上的书了。对此主办方无奈的表示:"莫言的书不行,我们保守只拿了几十本,但估计是卖不掉了。"
事实上,大部分香港年轻人对内地作家感到陌生。香港的青年人也是知道巴金和鲁迅等经典作家的,可是对于韩寒、郭敬明甚至余华、莫言就显示出茫然。反而是学术类的书比较吸引他们。有的年轻人认为,现在内地作家都不大好,跟以前差远了,中间存在着文化断层。还有的表示,有很多书,看完了都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不如不看。一位业内人士说,内地作家最好卖的应该是冯唐,《不二》销量估计有上万本。
针对这样的现象,廖伟棠的看法却很轻松、淡然,他说:"此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两地的阅读口味和文化取向不同造成的。像柴静、韩寒这样的公共议题作家在香港并不算激进和敏感,而郭敬明这种二流时尚作家在香港更是显得山寨和老土。莫言比较宏大和高亢,不适合低调的香港读者细品。"
虽然,对于内地策展人和书商来说,香港书展的盛大不无借鉴作用。可是,在廖伟棠看来,香港书展似乎还有很大的改良空间,他说:"书店策展,本来就是礼失求诸野的无奈之举".在他眼里,从前的香港书展就像是"纯粹的散货大卖场",近几年"渐渐发展成为有许多讲座、展览的香港阅读界盛事".但是"即使是这样,明眼人总觉得若有所失,最明显的是讲座与卖场的人流似乎无关,会展中心的分区把两者割裂太大,客观上把读者分流,至于展览所在的文艺廊更是悬空而设,展会专门拜访的读者可能只有入场人数的千分之一。"
令他遗憾的还有书展的两个方面诟病:一个是书展成为"物流书展",再者就是"循规蹈矩的过场式活动",两者无法激活对方,读者也难以制造精神"艳遇",这两点与台北书展或法兰克福书展相比就可以知晓。
作为香港作家,廖伟棠自然有一番对于"自家事情"鞭辟入里的看法,但是对于众多外围人开来,香港书展确乎给内地书展树立了风向标。
廖伟棠,男,1975年生,香港作家、诗人、摄影师。曾获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文学奖及马来西亚世界华文小说奖等众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