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并非真心让位于诸葛亮

时间:2013-03-29 10:56来源:人民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择其要者,不外以下这几种说法:


  第一,真心说。陈寿也赞成这种说法,并且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高度评价说:“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赵翼也说:“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情流露?”卢弼《三国志集解》在反驳孙盛等质疑时也说:“有所感于中,不觉言之如是”。


  第二,权谋说。有人认为是刘备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又怀有猜忌,于是“阴怀诡诈”出此言,逼诸葛亮表尽忠之态,“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无疑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孙盛也认为“(刘)备之命(诸葛)亮,乱孰甚焉!”—— “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


  第三,还有一种说法,所谓“自取”,不是“自代”,是指刘禅不肖无能,诸葛亮可以在刘备另外二子中选取立一个。但联系上下文就知道此说不通。如果是从刘备另外二子中选立一个皇帝,那何必拿曹丕出来说事、对比?


  争议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种说法中。它是千古之谜吗?


  笔者斗胆提出第四种说法:这是一句可有可无的客套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不必看重这句话。为什么呢?


  首先,这句话不稀奇。如果单独看这一节,不可避免地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一句话,基本会赞同陈寿的说法。但三国里六次托孤,几乎同样的话就发生过三次之多,另外两次分别是孙策托孤于张昭:“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吴历》)刘表托孤于刘备:“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魏书》)。”


  刘备两次遇上托孤之事,第一次是受托者;第二次是托付者;刘表之语与刘备之语同出一辙,还更明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刘表的托孤之语对刘备影响甚大,也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


  正因为这类话在不同场合反复出现,所以其真实的意思都一样,就是——“嗣子可辅,辅之”,这个问题看似是个二选一的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答案,绝不会是要其取而代之,所以笔者以为它是一句客套话,并不一定具有深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刘备不会真心让位于诸葛亮,因为自古就没人会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给别人,哪怕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刘备也绝脱不了这个历史的惯性。同时他更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一个阴谋诡计。如果这是诡计,那三次都是不足道的诡计?诸葛亮之所以表态尽忠,是出于他的忠臣本心,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即使没有这句话,他也一样会尽肱股之力的。如果说这一句话有压力的话,那也是只会使得诸葛亮更加努力。


  其实,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或问先主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语乎?曰:以为真,则是真;以为假,则亦假也。”此话说到点子上了。


  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择其要者,不外以下这几种说法:


  第一,真心说。陈寿也赞成这种说法,并且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高度评价说:“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赵翼也说:“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情流露?”卢弼《三国志集解》在反驳孙盛等质疑时也说:“有所感于中,不觉言之如是”。


  第二,权谋说。有人认为是刘备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又怀有猜忌,于是“阴怀诡诈”出此言,逼诸葛亮表尽忠之态,“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无疑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孙盛也认为“(刘)备之命(诸葛)亮,乱孰甚焉!”—— “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


  第三,还有一种说法,所谓“自取”,不是“自代”,是指刘禅不肖无能,诸葛亮可以在刘备另外二子中选取立一个。但联系上下文就知道此说不通。如果是从刘备另外二子中选立一个皇帝,那何必拿曹丕出来说事、对比?


  争议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种说法中。它是千古之谜吗?


  笔者斗胆提出第四种说法:这是一句可有可无的客套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不必看重这句话。为什么呢?


  首先,这句话不稀奇。如果单独看这一节,不可避免地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一句话,基本会赞同陈寿的说法。但三国里六次托孤,几乎同样的话就发生过三次之多,另外两次分别是孙策托孤于张昭:“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吴历》)刘表托孤于刘备:“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魏书》)。”


  刘备两次遇上托孤之事,第一次是受托者;第二次是托付者;刘表之语与刘备之语同出一辙,还更明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刘表的托孤之语对刘备影响甚大,也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


  正因为这类话在不同场合反复出现,所以其真实的意思都一样,就是——“嗣子可辅,辅之”,这个问题看似是个二选一的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答案,绝不会是要其取而代之,所以笔者以为它是一句客套话,并不一定具有深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刘备不会真心让位于诸葛亮,因为自古就没人会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给别人,哪怕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刘备也绝脱不了这个历史的惯性。同时他更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一个阴谋诡计。如果这是诡计,那三次都是不足道的诡计?诸葛亮之所以表态尽忠,是出于他的忠臣本心,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即使没有这句话,他也一样会尽肱股之力的。如果说这一句话有压力的话,那也是只会使得诸葛亮更加努力。


  其实,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或问先主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语乎?曰:以为真,则是真;以为假,则亦假也。”此话说到点子上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援关羽攻樊城?
  • 真实刘备不是奸诈伪君子
  • 关羽非荆州一把手
  • 刘备借荆州真相:孙权为保实力将荆州让给刘备
  • 三国第一伯乐司马徽:为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
  • 庞统之死:看透刘备后精心策划了一场自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