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万提斯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1969年的福州刮起了一股极左浪潮,为了所谓"以粮为纲",福州公墓贴出《布告》要挖墓造田,一批又一批的义务劳动队伍浩浩荡荡地擎着红旗来到公墓山上,他们掘墓造田,山上到处都是腐朽的棺材板和不计其数的白骨,令人毛骨悚然。而位于福州金牛山北麓、梅亭村南侧的民国海军上将黄钟瑛的墓此际也在劫难逃,也被挖掘了,他们认为黄钟瑛的墓是国葬,而且是总司令的墓,是反动派头子的墓,一定藏有很多宝贝,于是疯狂地掘墓,当黄钟瑛的后人闻讯赶到时,只见遍地白骨,墓碑也不知被何人搬去,其景象惨不忍睹。
那么,黄钟瑛究竟是何人?那些狂热而无知的掘墓者并不知晓。
黄钟瑛(1869-1912),清海军将领。原名建勋、良铿,又名鎏,号赞侯,诞生于闽县南关外茶亭街巷口铺(现属福州市台江区),原祖籍长乐县。1883年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第11届驾驶专业。1912年元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任命黄钟瑛为海军总长兼总司令,授海军上将。南北和议后,黄钟瑛仍任海军总司令,同年12月4日病逝。
西塞罗说:"若不晓得自己诞生之前世界发生了那些重大事件,此人永远只是个孩子。"让我们再把时光倒流,让历史的一幕幕情景再现在世人的面前: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二十日,清政府派北洋水师方伯谦率领的济远装甲巡洋舰等舰护航到朝鲜。当时,黄钟瑛是济远舰的舰员。二十三日(7月25日),济远舰率广乙舰从牙山返回,在丰岛海面忽遇日舰"吉野"、"浪速"和"秋津洲"3艘,黄钟瑛深知舰队刚创始,力量不如敌军,于是,他向舰长方伯谦建议"非智取难以致胜",但不被采纳。大约彼此相距约3000米左右时,日舰不宣而战,突然向"济远"、"广乙"舰轰击,揭开了丰岛海战序幕,也是中日甲午战争序幕。黄钟瑛与官兵们一起奋勇抵御日舰的进攻,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日舰凭恃舰多势众,炮火优势,向"济远"、"广乙"猛轰不停,结果,"广乙"中炮焚毁搁浅,"济远"也连连中弹,其船首中弹,战台倒毁,大副、二副相继阵亡,甲板上官兵伤亡枕藉。
黄钟瑛见状,怒火填膺,他积极协助舰长做好战斗准备。这时,方伯谦为节省炮弹,下令测量官、枪炮官,如倭船复来,必须看真瞄准,方许发炮,守死而待,不准轻放。在脱避中只见日舰两艘追来,日旗舰"吉野"将追及"济远",连发数炮,皆高过"济远","济远"有意停炮不放,"吉野"以为"济远"炮坏弹尽,愈驶愈近。方伯谦冷静沉着,见力不支,便采取灵活的战术,忽然命令升白旗和日本军旗,停炮诈敌,但不停船。"吉野"以为"济远"投降了,欲擒"济远",在相距3000余码时,方伯谦发令将船前转,瞄准,突然用尾炮轰击,中其望台下,再发一弹,中其船头,又发一弹,中其船身,船便倾侧,"吉野"升白旗龙旗,急转舵而遁。接着,又击伤日舰"浪速",日舰"秋津洲"见"吉野"悬挂白旗和大清龙旗逃之夭夭,亦不敢恋战,赶紧掉头而去,"济远"获得了转危为安的胜利。黄钟瑛在危难之际,方寸不乱,足智多谋协助舰长方伯谦以"兵不厌诈"战术诱敌制胜。在"牙山海战"中,黄钟瑛能够临危不惧协助舰长方伯谦以"兵不厌诈"的战术诱敌制胜,应该说他是功不可没的。
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然而,在1984年底,黄钟瑛的墓又遭遇麻烦,他的墓地因建设需要被征用,原墓被深埋地下,遗骸被黄钟瑛及兄弟的后裔取出待葬。
黄钟瑛是何人?人们还是不知道,他的墓地说拆迁就拆迁,至于要何时重葬何处则是个未知数,正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让我们再追溯历史的时光,寻觅先人的足迹: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北军麇集汉口,张勋军队据守南京,清廷又急令海军统领萨镇冰率长江舰队前往武昌镇压。当长江舰队抵达武汉三道桥附近时,接到清廷命令:轰平武汉三道桥。在海军舰炮的支持下,清军收复了汉口。眼看武昌即将不保,长江沿岸即将失守,部分参加革命的人惊慌失措,形势极为严峻,革命军处于败退的边缘。
时黄钟瑛任主力舰"海筹"号舰长、海军副参领,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的关键时刻,黄钟瑛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献身民族革命。他果敢亲登旗舰与萨镇冰商议,希望海军转向革命,萨镇冰由于民族出身诸多不便,虽经多方劝说终未参加反清行列。最后,黄钟瑛掷杯于地说:"我全家性命在此一举!"这在当时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的确是要冒被满门抄斩的巨大危险,充分表现了他为共和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正是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
萨镇冰看到部队将士倾向或同情革命,包括他自己的副官汤芗铭、海筹舰长黄钟瑛、江贞舰长社锡珪等人,于是他以人民和革命的利益为重,自行离职,临行前提升资格最深的黄钟瑛为临时舰队司令。
1911年11月17日,"海琛"、"海容"、"海筹"三艘巡洋舰及"江贞"、"楚豫"等炮艇不再奉清廷之命,皆自行离开武汉阳逻,向江西军政府九江军政分府的驻地驶去。"翌日,黄钟瑛在九江竖起白旗首先起义,同行各舰亦相率起义。
在武昌起义光复武汉三镇后,清廷派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军两镇南下,并令海军统制萨镇冰统率全部海军舰艇赶赴长江,妄图一举扑灭革命火焰。在溥仪登极后,其父摄政王醇亲王载沣花大把大把银子建设海军,所以,强大的海军倒向哪一边,对辛亥革命成败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正是黄钟瑛率舰在九江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历史应该铭记黄钟瑛的丰功伟绩。
钱起有诗云:"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花逢草报发生。"经全国政协提案及黄钟瑛后代多年不懈努力,1988年8月福建省、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福州郊区人民政府合计拨款3万元,对黄钟瑛墓按原貌重建,1990年3月竣工。新建的坟墓于原墓后侧约700米处,比原墓大数倍。1992年11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黄钟瑛之墓还是不得安宁,2006年4月18日有福州晚报记者报道:"18日上午,我们来到西郊金牛山北麓绿树掩映下的黄钟瑛墓地,该墓位于小山地上,现划入金牛山公园范围。""登上25级石级,只见一根东西走向的水管横躺在二层墓埕上。再上7个台阶,又是一根黑色电线穿过墓埕。半空中还拉了一根白色的闭路电视线。记者发现,这些管线都是从墓地东边一个单位拉到西边一座小别墅楼里。一问守墓人,方知别墅里住着公园的保安人员和护林员。""公园不仅任意从墓体上拉各种管线,还粗暴地打下木桩,拉上铁丝网,木桩插入墓地,造成墓手出现裂缝。""记者数了数,共打入11根木桩,拉起20米长的铁丝网。网上一根根生锈的铁钉不时钩住记者的衣服。"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