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了。那天,已近黄昏,我行在城区的一个路段时,眼前飞着的许多燕子忽然引起我的注意,寻着望去,街道前边的上方好多燕子在空中盘旋飞翔,密密匝匝仿佛漂浮在空中的一张游动的网。又一看路旁的高、低压线上燕子一个挨一个把每根线上几乎落满了。那情形十分壮观,引得路人一边朝上看着,一边议论并惊叹着。我带着好奇,遂向路旁商户问询打探想弄个究竟。他们说:多日了——天黑前燕子就渐次来了,电线上会落得满满的。第二天,人们起床前它们早早就飞去了。这两天少些了,前些天还多呢!我仰首望去,见它们嬉闹着,呢喃着,成群的,一拨一拨的先是一会儿落在电线上,一会儿又飞起来。路灯亮了,天渐渐暗下来,它们都不再飞,一个个规规矩矩地排开落在电线上。电线在路的东侧,它们大多是头朝着太阳落的方向,也许是它们可以借助路灯的亮光能享受道路景观的一种选择吧。我略计了一下,约200米路段的七根电线上落有燕子在7000只以上。若依路边商户所言之前比这还多,就是说多的时候可谓“成千上万”了。按照燕子秋风萧瑟时南迁,春暖花开时北上的生活习性,我想它们会是在“秋分惜别燕南飞”到来之前选择在这里集结的。
小时候心里就有一个牢固的概念:燕子属益鸟,人们理当爱护它。当年一些小儿书里就有不少爱护和保护燕子的故事。小朋友见到受伤的小燕子会乐此不疲地去忙着想法救它。那时候乡下人们居住条件都很差,大多是土坯房,砖瓦房就很少。每年春天燕子来了,各家各户的屋里屋外很少不住燕子。它们的巢或建在屋里的房檩上或房坡上,或过道、门楼里。即使晌里人出门家落锁,由于当年房子门窗上都有空隙,所以也不影响燕子进出。燕子与人们为邻为伴和谐相处,已是有史以来被人们广为认可的人和动物亲近的现象。不知有多少人从燕子那千辛万苦的筑巢过程中受到过教育和启发;又不知有多少人被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职责捉到食物哺育乳燕时的成燕那不辞辛苦的忙碌身影,和那多只乳燕因见到父母衔来食物而雀跃的情景时唤起的人们对那种世间真爱的感动。
看看时代的发展让人振奋。现在城乡人们居住条件改善了。乡村人们大多住上了砖混或砖瓦结构的楼房或平房;城市人则有不少已住上了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房子门窗装的严严实实,燕子们被拒之于户外。孟浩然“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的情形已成为过去。苏轼以一颗伟大而细致的心灵写下“钩帘归乳燕”那种施爱于生灵的心境早已不能让今人去体味和领悟了。总之,现在燕子不像以前与人们那样亲近了;远了。想到一些曾经美好的东西离我们渐行渐远,心里不免生出些许困惑来。忽然见到这么多燕子集中栖在城区的电线上过夜,想到自己已是多少年没见过燕子的巢了,心里油然生出对它们现在生存的关注:它们之前都住在哪里?它们在北方的几个月里过得还好吗?为什么它们要采取这种方式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