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四路原有座城隍庙。城隍,原为城市守护神。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为“隍”,城隍最初指护城沟渠水墉,后演化为神,监护本城百姓,令邪魔不敢近身,病人自愈。否则请城隍开堂审鬼、驱邪。遇旱也可以手执白旗到庙里求雨。
清朝时,凡广州地方官,在城隍诞前一天的三更半夜,肃具衣冠,到城隍庙参拜,行所谓“开印礼”。民众当然更加疯狂,几乎倾城出动,争着上头炷香,更多的是“打地气”———人睡在地上,也不管是否脏秽,为让神灵上身,横七竖八睡了一地,保佑自己。
到民国,广州社会风气大为改善,开印礼、打地气之类一扫而空,认为是“陋习”,参拜的人也有所减少。可是,不知为何,1923年的城隍诞这一天,又由寂寞趋于热闹。那天,男男女女,连群结队前往参拜,比前几年都要人多。其中,家女、妓女,以及装束妖冶的姨太太最为注目。庙前一带,当街摆卖香烛、儿童玩具,以及庙内卖城隍像、城隍符的比比皆是。庙内牛牌十二位各种杂赌,亦乘机扩充,增加男女招待,使人安然聚赌。最奇怪的,有些男女拜神后,一下坐在地上,脏不脏全不介意。年轻些的不明其意,老的明白,解释说:因为如今不兴卧着打地气,他们就坐着打,聊胜于无。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