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态保护

时间:2012-04-14 10:45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颜亮 点击: 载入中...



隋唐的放生池

  


当今社会,“生态”建设成为近年来政府和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大事之一,“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也成为了当下使用频率最高的时尚词汇。其实,生态建设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先哲们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价值观”,并深刻地揭示出正确认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

  当古代先人们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迈进文明社会的那一刻起,就非常重视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时时都闪烁着“生态思想”的智慧和光芒。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杰出的“环保主义者”。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了“仁者爱人”,倡导人们爱人、爱物、爱环境、爱自然。《论语·述而》里就有孔子关于“保护生态”的记载,“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用网捕鱼虽然收获多,但是孔子从不拉大网捕鱼,而宁愿钓鱼,虽然有时也射鸟,但却会放过归巢的鸟。孔子从仁爱的角度出发,通过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唤醒人们的爱心,启迪人们的智慧,渴望人们尊重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道家历来崇尚“道法自然”,而不是去“征服自然”,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而“道”就是这个整体的本原。“道法自然”就是告诉人们,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应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消除以人类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正像《道德经》里所说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而“道”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就是“规律”,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严重的今天,道家的“生态思想”愈发显示出其独特的时代价值。

  低碳环保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提倡节约,而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提出了“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生态观点,他指出,只有在“强本而节用”的前提下,自然资源才可以持续地加以利用。荀子这种朴素的开源节流思想给我们人类提出了发人深思的警示——当今,面对资源日益枯竭所产生的能源危机,人类社会必须走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古代贤哲们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思想理论,帝王官府则身体力行、付诸实践,通过颁布法令等措施不断地将“生态环保”运动进行到底。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关于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据《伐崇令》记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今者,死无赦。”法令虽然过于严厉,但却反映出古人对待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秦朝的《田律》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环境保护法律文献之一,它比1821年英国颁布的《蒸汽机车防止环境污染法》早了二千多年。《田律》中明确规定:“每年从春季二月起,不准进山伐林木,不准进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诱捕幼兽、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以上禁令,直到七月才得以解除;唐宋时期,十分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官府通过屡次颁布法律禁令而加强生态治理,保护的范围不断地扩大,涉及山地、林木、植被、河流、湖泊、鸟兽和鱼鳖等众多方面;明清两朝也都对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明确的立法,有些法令的内容甚至一直沿用到现今。

  上行下效。纵观古代诗歌,发现有不少体现出了古人的“生态”思想和意识。唐代皇甫曾作有一诗,“已见槿花朝委露,独悲孤鹤在人群。”(《秋夕寄怀契上人》)诗人流露出的珍爱动物、保护生态的悲悯情怀让人感动;诗人王建在《寄旧山僧》中咏道“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便是对保护动物、爱惜生命“环保”行为的肯定和褒扬;在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中,记录了一则生动的“环保”故事:江西某太守将伐古树,于是,有人题诗于树云:“遥知此去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秋鹤归来。”太守读后,怆然有感,乃停斧不伐。留诗之人并没有谴责太守砍树行为的对错,而是巧妙地从关注老鹤归巢的生态角度进行引导和启发,耐人寻味。

  环保专家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因而,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与我国古代的生态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当前,在全市人民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的过程中,学习和总结古代的生态保护经验,不仅继承了我们祖先优秀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对于增强每个公民的生态意识和责任,对于加快生态法制建设步伐,对于合理利用自然,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都将起到借鉴和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古代建筑屋顶上的“五脊六兽”
  • 明清时期京城如何管理“公车”
  • 东乡平八郎晚年为何愧疚击沉北洋海军“高升”号?
  • 蒋介石曾视哪位开国大将为“一大害” 悬重金缉拿
  • 红墙金顶的故宫为何有一座“洋楼”宝蕴楼
  • 清朝哪位“穷御史”毕生反贪 惨被毒死后终扳倒和珅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