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知名包装设计师,深圳)
《设计的善意》 杭间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版
《好设计》 (美)特里·马克斯 等著 张婵媛 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1年2月版
《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 (英)吉尔斯·科尔伯恩 著 李松峰 秦绪文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三十四位顶尖设计师的思考术》 (美)史蒂文·赫勒 等著 郭宝莲 译 中信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今年出版的众多设计类书中,我觉得有几本颇值得一读,其中首推《三十四位顶尖设计师的思考术》。
“做设计,要能从汤匙设计到城市。”这是《三十四位顶尖设计师的思考术》里,建筑设计师兼平面设计师马西莫·维格涅从建筑师阿道夫·卢斯那里转引来的一句话。细品起来,从一根针到一支笔,从一张纸到一只碗,从一架立交桥到一条高速路,从一座城市到一个国家,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设计师的智慧。只是由于设计师习惯于安静地待在自己作品的背后,安静地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所以我们很容易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两位作者前后花了15年时间,采访了34位设计师,目的是让读者发现他们,认识他们,感受他们的生活、工作、内心和思想。书中的设计师,是一个无域而宽泛的概念和群体。他们中不仅有平面设计师、品牌识别设计师、字体设计师、网站设计师、广告设计师、展示设计师、书籍设计师,还有画家、摄影家、电影电视影像制作人、出版人等等。横跨近20个设计领域。因此,这本访谈类对话作品集,具有访谈对象人数众多、人物出身和生活背景多样化以及涵盖观点非常广泛的特征。此书与其说是一篇篇访谈录,不如说是一则则小故事,但正如它的书名,此书并不具有多少故事性,它其实是34位了不起的设计师思想灵光的鸿影、艺术受孕的定格。
这本书不仅是艺术家们从业宝贵经验的集结,年轻设计师可作为从业指南和教科书,而且书中的充盈智慧与思想,可供诸多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读者汲取。作为访谈类文字,并无系统的阐述,而是有所侧重。比如有的设计师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有的强调设计理念、方法和技艺;有的认为在设计过程中幽默非常重要;有的认为美感才是第一位的;有的说其作品得益于从中国汉字中汲取的营养;有的说其作品是怀旧的产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其共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些访谈录都是设计大师们真情流露之心语。就像一扇扇小窗,顺着早晨的曙光,就能进入他们的世界。那个世界,是安静的,更是奇妙的。
《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是国际知名交互式设计专家力作,赢得最大多数主流用户的内功心法,创意图文,字字箴言,读来令人手不释卷。2007年,连物理变焦功能都没有的便携式摄像Flip在美国市场上掀起一股狂潮,一年销售逾百万台;2008年,崇尚产品复杂性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遭遇市场寒冬,百年品牌摇摇欲坠;2009年,只能容纳140个字符的Twitter高歌猛进,现已拥有数亿用户;2010年,简单易用的苹果iPad在短短28天内卖出100万台,创造了平板电脑的销售奇迹。追求简单易用是人类的本性,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还是移动应用,亦或其他交互式设计,简单易用始终都是赢得用户的关键词。同时,简单易用的程度也与产品寿命的长短息息相关。在书中,作者科尔伯恩凭借二十多年交互式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合理删除、分层组织、适时隐藏和巧妙转移这四个达成简约的终极策略,讲述了为什么应该站在主流用户一边,以及如何从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期望出发,简化设计,提升易用性。创造出卓尔不凡、历久弥新的用户体验。
特里·马克斯主编的《好设计》介绍了许多广受尊重的优秀设计师的高质量设计作品,这些设计师不仅同读者分享他们对何为好设计的看法和观点,还谈论了他们认为是一流设计师的特色作品,并展示了图片视觉材料。这些作品和讨论涵盖了标志设计、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等等。本书着意解析和揭示:形式与功能孰重孰轻?是什么让好设计起作用?何为好设计?答案在于你如何定义“Good”,它是关于形式功能花费、价值,还是可持续性?Good是个主观的词汇,《好设计》介绍了许多广受尊重的优秀设计师的高质量设计作品,从中可看到他们对好设计的定义和理解,他们来自美国、英国、瑞典、日本、印度、韩国。墨西哥等地。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偏爱和喜好。总体而言,他们一致认为好设计的共性为:概念、内容、工艺、惊奇、悬念和沟通功效。
《设计的善意》的作者杭间是艺术史学者,批评家,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展人。当“设计”和“创意”成为时尚的时候,终于有人出来提醒“被设计”的“原罪”。从辨析Design 中译的含义到回应霍金《大设计》的思想超越,《设计的善意》是一位艺术史家逆流行价值的思考之作。《设计的善意》汇集了自2006年以来杭间最重要的有关于设计的文章,涵括:善意;反抗“被设计”;设计的民主精神;复杂设计的含义;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烧包”美学;中国形相;另一种启蒙——30 年来的中国设计观察;关于国家视觉设计;中国的工艺史和设计史的区别等主题。其中既有其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设计教育的思考和展望,也有作为充满情怀的学者对设计本来面目的追索与探讨;既有在全球化大格局下,设计作为创意文化产业龙头的责任意识,又有回归生活本真,怀抱理想主义的设计桃花源式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