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米整整舂了一天,薛母见他意志如此坚决,又想让儿子到广州读书,毕竟是有出息的事,终于松了口,同意让他去。薛岳激动得手舞足蹈,带着几个小弟妹,四处放鞭炮庆贺。临行的那天晚上,一家人提前吃了个团圆饭。做母亲的更是一夜未睡,给儿子赶做了一件蓝色的长袍。爷爷、奶奶则给孙子准备了一大包好吃的。一个晚上风声不断。第二天起来,大山白茫茫一片,村头的树均挂满了冰凌。全家人把薛岳送出了村。
本文摘自:《薛岳传》 作者:王心钢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九峰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三月时节,飞花如雪,特别是有月的晚上,倾泻的月光与漫山的李花会让人陶醉在一个风花雪月的意境。同时,上山之路,弯曲险峻,十分难行,又是避难躲灾的好地方。因而,古时候,不少中原移民都喜欢选择在此定居。
话说1907年2月12日(清光绪三十三年),风雪交加的早晨,一个刚满10周岁的少年,离开九峰山的家,上路了。
这一天是农历大年三十,贺岁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的人们按风俗都守在家里,不出远门,等着晚上吃团圆饭,而少年则告别慈爱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妹,毅然上路了。
如果说,30年后,这少年不是成为威震中外的抗日大将军,谁也不会谈起1907年大年三十发生在乐昌九峰山下的这一幕,更不会记得这位名叫薛岳的少年。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乳名孝松,绰号“老虎仔”。后来,薛岳成名后,不少人都以为“仰岳”二字本是他仰慕抗金名将岳飞而取的,其实这是个“美丽的误会”。仰岳的“仰”,本是按《薛氏家谱》的辈分排列而取。这辈序是:向可克明德,忠孝辉其前,邦家尚勤读,列朝宗圣贤,三凤徽祥瑞,英豪仰秀良,宏功昭海宇,书泽庆延长。
中国人记家谱,都喜欢攀上一个名人或贵族。这薛姓据说源于华夏始祖黄帝之后,在汉代以来也出了不少望族,较有名的如隋朝颇有才气的大夫薛道衡和唐朝大将薛仁贵。爱听说书的人大都知道骁勇无敌的薛仁贵随唐太宗东征辽东的故事,没想到1000多年后,薛姓又出了薛岳这样的抗日大将军。
据《薛氏族谱》记载,乐昌薛氏的始祖是晚唐的薛向彦(894-992年)。薛向彦发源于南京苏州河东郡光裕堂。他是进士出身,当过湖南郴州知县,晚年,定居在湖南省宜章县的南关,活到99岁。薛向彦有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薛前儒的后代薛邦贤、邦明兄弟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从湖南里田,移民到了乐昌九峰,邦贤居上湾,邦明居下湾,为薛岳的直系祖先。
按照辈序,薛岳的曾祖名瑞贞,祖父名英雄,父亲名英豪,薛岳为第二十八代的仰字辈,故其父按宗谱排名,给他取名仰岳,字伯陵。“伯”为老大,“陵”为“山陵”,“仰岳”之“岳”,应为“山岳”。这正如古代大诗人屈原字平一般,仰岳者,高山仰止也。薛岳从小仰慕岳飞,从军时树立起“精忠报国”思想。因而,他在参加粤军当了营长后,因敬仰“岳飞”,干脆去掉“仰”字,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薛岳”。
薛家为耕读之家。薛岳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民,世代住在今九峰镇小坪石村大路下。薛岳的父亲名豪汉,字宗元(1871-1939),母亲姓李,闺名为慈玉(1877-1929)。薛豪汉有六子二女,薛岳是长子,生于1896年12月17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其下是仰芹(字孟坚)、仰霆(字仲述)、仰骠(字叔达)、仰谦(字季良)、冠华,二女为盛娣、冠姬。薛岳六兄弟中,出了四个国民党将军,除薛岳为四星一级上将外,三弟仲述、四弟叔达为中将,五弟季良为少将。
莽莽九峰山,山高林密,茅草丛生,飞禽走兽成群,时有华南虎出没。月黑风高的晚上,村里人常能听到虎啸,有时还能看到老虎发着青光的眼睛。一直到21世纪初,九峰山仍发现作为世界濒危保护动物的华南虎频频出现所留下的粪便。九峰镇不大,但人杰地灵,乡土气息浓厚,村居多建于山谷中。四面环山,中间平原,有山溪水流过,此为客家人乐于聚居之地。如此地势九峰中人称之为“洞”,九峰便有十八洞之称,如唐家洞、曹家洞等。
薛岳的家乡大路下村也是一个“洞”,这里山清水秀,绿树环绕。少儿时代的薛岳,经常光着脚丫与小伙伴们到山里去砍柴,泥里滚,水里钻,自小养成了倔强勇敢的品性,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老虎仔”。
薛岳属猴,自小聪明伶俐,悟性颇高。父亲薛豪汉性格刚正方直,平和宽厚,虽没受多少教育,但毕竟是官宦之后,富有远见,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母亲李慈玉性情温和,贤惠善良,信因果之报。她眼见薛岳一天天长大,便把不到七岁的儿子送到薛岳伯父开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上学的第一天,伯父就给他讲薛氏家训十六条:睦宗支,敦孝友,正名分,端品行,肃闺门,勤职业,崇节俭,豫豢养,尊四礼,戒争讼,恤孤寡,完税赋,戒赌博,禁隶役,禁鸦片,固团体。
像这样的家训,在中原移民的各姓家谱中,都有记载。虽然具体条文不同,但实际内容大同小异,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旨在告诫子弟要尊老爱幼,奉公守法,严以自律,修身养性,这对于确保家和民安、传承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时的薛岳或许难以听明白伯父讲解十六条家训的含义,但这些家训所包含的思想对他的言行有很大的影响。
薛岳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国家内忧外患,国力日益衰微。薛家在村中本不富有,只是小康而已,加上薛家人丁众多,要维持生计,耗费巨大,自然也有些捉襟见肘。作为长子,薛岳除上学外,还要帮着父母操持家务,割草喂牛。
薛岳在私塾学习不满两年,富有远见的薛父打听到在乐昌县城,政府正在倡导“新学”,办新式小学堂。他便节衣缩食,设法筹集一笔学费,托人把薛岳送到小学堂去念书。九峰离县城45公里,道路曲折难行,走路要走整整一天。薛父亲自帮着背行李,把儿子送到学校。直到晚年,薛岳讲到这一幕,内心仍禁不住感动。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