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在爱丁堡
受“中英文化连线”的邀请,我参加了今年的爱丁堡艺术节。这是爱丁堡艺术节首次邀请中国导演参加观剧展演活动。于是我得以脱离导演身份,“不负责任”地看戏,聊戏、自由评论。
邀请方“中英文化连线”是“英国文化连线”的中国分支。“英国文化连线”与爱丁堡艺术节渊源已久。
1947年,为了给予二战后的人们精神滋养,增进欧洲各国间的文化了解,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诞生。“英国文化连线”的主席希尼·纽曼(Sidney Newman)正是爱丁堡艺术节的创办者之一。
大卫·艾略特(David Elliott)是英国文化连线中国区戏剧舞蹈艺术部第一秘书,我与他聊了爱丁堡艺术节与中国。
田沁鑫(微博):英国文化连线在爱丁堡艺术节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什么?
大卫·艾略特:每年在爱丁堡艺术节上演的戏剧作品不计其数,为了给世界各地参加艺术节的戏剧制作人和演出商一个指导,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每两年借艺术节的机会推出一次“爱丁堡艺术节优秀戏剧节目展演”活动,精心选择“戏剧板块”中20至30部内容、风格各异并具有国际巡演能力的剧目,为参加者提供免费门票,并安排他们与来自英国的优秀戏剧团体、全球的戏剧推广者和英国文化协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田沁鑫:你们会关注中国吗?
大卫·艾略特:当然。英国文化连线虽然不具备直接引进中国作品的职能,但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组委在挑选中国剧目时会征询中英文化连线的意见。今年的国际艺术节,他们就给国际艺术节的总监乔纳森·米尔斯(Jonathan Mills)推荐了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牡丹亭》和上海京剧院的《王子复仇记》。
我们对中国的关注一直都在。这两年中国代表有所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项目推广者,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2012年会有一个项目叫“UK NOW英国艺术节”,从2012年4月至11月,共有近100场演出在中国的15个城市上演,跟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英国举办的中国艺术节相对应。届时有很多好的英国作品会带到中国。
没有完不成的舞台
我入住的艺术节公寓,有一本黄皮手册,相当于“看戏辞典”,把地图、路标、剧场、剧照、剧团名称、演出时间等,都介绍得系统全面。其中打四星、五星的,是好作品推介。有官方推荐的剧目,也有民间评介剧目。无论是政府支持、资金投入,还是操办经验,都保证着这个享誉世界五十余年的老牌艺术节,能够从容不迫地开展工作。
艺术节组委会人员介绍:“艺术节会为爱丁堡市带来千万英镑的经济收益,并创造上千个工作机会。”
偶遇北京云汉文化公司总经理崔洋先生,他谈道:“2009年英国经济下滑,(我)担心艺术节经费递减,(但)英国人告诉我,不减。”
崔洋先生从1993年开始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小时候在“文革”中,他喜欢画幻灯片和自己制作幻灯机,现在他想把世界公认的“文艺老大”英国有水准的演出推介到中国。他说:“英国音乐剧的输出,是依赖无数戏剧小团体活跃的创作气氛,支撑更大规模的创造力,稳扎稳打地扩张。咱们是东西太小,做得也不咋的。即便有大制作,舞美技术不解决,也走不出去。”
我看了苏格兰国家剧院在爱丁堡特拉弗斯剧院(Traverse Theatre)演出的战争史诗《车轮》(《The Wheel》)。舞台场景分为上、下两层,很有建筑感,演员在其中穿梭。苏格兰国家剧院的中方制作人翁世卉介绍:“这堂看似复杂的景,拆台时间是40分钟。”我很惊讶。散场后留意了一下,果然如此。拆卸方式很像拆积木,并有严格的时间计算。
该剧导演、苏格兰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维奇·费瑟斯通(Vicky Featherstone)说:“舞美队是我们剧院的骄傲。没有他们完不成的舞台,只要导演有想法。”
这让我又想到崔洋的话。在国内,为节约成本,装卸舞台时间都被普遍压缩,巡演版一般都做减法——不是理性删减,而是粗暴抛弃。这对于舞台剧的普及并非好事。技术创造力是保障艺术创造实现的基石。技术能力不提高,我们还是落后生产力。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