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情报局长”藏在冰岛挖丑闻

时间:2011-12-28 23:19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李正明 点击: 载入中...


  2010年4月5日,西方传统的复活节刚刚过去。凌晨两点,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街头,昏暗的灯光照着清冷的路面。一辆黑黄两色的出租车飞快驶来,停在十字路口。车里钻出两个人,其中一个看上去40来岁,却已满头白发。他背着一个蓝色的破旧背包,下车后看了看四下里一栋接一栋的美国政府办公楼,用带有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咕哝了一句:“这里可真是虎穴。”


  出租车很快消失在夜幕中,白发男子露出了一丝轻松的微笑。两人转身朝几十米外的一家旅馆走去。“这样最安全,没人知道我们住在哪里。”白发男子说。几小时后,他换了一件棕色上衣,出现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为应邀前来的40来位记者播放了一部短片,由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爆出美军血腥


  新闻俱乐部里,记者们盯着屏幕。播放的短片名叫《谋杀无辜》,拍摄于2007年7月12日,内容是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在巴格达进行的一次袭击:


  粗糙的黑白画面上,一座清真寺的圆顶,瓦砾遍地的街道,12个男人在街上走动。突然,远处传来直升机上美军士兵的对话:“放手干,瞄准了就打他们个屁滚尿流。”话音未落,一名士兵指着街上的行人大喊:“火箭筒!”于是,直升机上的机枪立即对准了这群人。25秒钟后,所有的人都倒在了血泊中。


  受伤的行人在挣扎。这时,一辆面包车开过来,车上下来3个人,想要抢救伤员。直升机上的士兵看见了,立刻向总部汇报:“有人来到现场,可能是去收尸和搜集武器。”于是,直升机上的机枪再次猛烈开火,3人和伤员都被打死,坐在车上的两个孩子也被打伤。直升机仍在盘旋。但事实上,所谓的“火箭筒”,只是人群中路透社记者携带的长焦距镜头照相机……


  播放短片的白发男子,就是有民间“情报局长”之称的阿桑格。新闻发布会后,阿桑格马上被邀请到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华盛顿总部,记者对他进行了半天的专访。当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主流媒体都报道了此事。阿桑格把这部短片发布在一家名为“维基解密”的网站以及一些视频共享网站上。仅“优图博”(YouTube)一个网站,就有超过700万人看了此片。


  《谋杀无辜》也很快被放到了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的桌上。看完短片,盖茨很是恼怒:“这些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公布什么东西,从来不用为此负责。”显然,在盖茨眼里,阿桑格是在挖空心思出美国的丑。但对阿桑格和“维基解密”,五角大楼也无可奈何。


  一个抑郁的电脑天才


  1971年,阿桑格出生在澳大利亚。他的母亲克莱尔觉得,正规的教育会让孩子变成对政府俯首听命的傻瓜。所以,对阿桑格采取了自由的教育方式。小时候,阿桑格有自己的小马、自己的木筏,还常常下河摸鱼捞虾,就是没好好上学。长大后,阿桑格开始经常泡在图书馆里,随便看书,并逐渐对电脑产生了浓厚兴趣。16岁时,他已经自学成为一名黑客高手,闯进了五角大楼等机构戒备森严的电脑系统。两年后,他和一位比自己小两岁的女子结婚,并很快有了一个儿子。


  1991年,电脑专家阿桑格在闯入加拿大北电公司的电脑系统时被抓,被控31项罪名,可能面临10年监禁。就在等候审判时,他得了抑郁症。最后,法官宣布对他从轻发落,只让他付了少量的罚款,但妻子却因此离开了他。为争夺儿子的抚养权,他和妻子以及政府部门“纠缠”了好几年,直到1999年,事情才了结。阿桑格精疲力竭,头发很快都白了。那时,他才28岁。


  阿桑格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他曾经骑着摩托车到处旅行,还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进修物理。但很快,他就在博客中写道:“澳大利亚物理学会充斥着人品低劣的循规蹈矩者。”特殊的人生经历,让他得出一个结论:个人与机构之间,充满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而对政府和各种机构的不信任,终于促使他在2006年创办了专门刺探丑闻的“维基解密”网站。


  收集情报有手段


  北欧国家冰岛有着宽松的法律环境,阿桑格于是选择将“维基解密”落户于此。一直以来,“维基解密”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目前,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一栋白色百年老屋,是阿桑格临时的工作场所。“维基解密”也没有商业收益,更谈不上经营,能存活下来,纯粹是靠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现在,“维基解密”已经拥有了一大批不拿薪水的志愿者工程师,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彼此之间只在网上联络,也只用代号来互相称呼。而阿桑格自己,则没日没夜地坐在电脑前,犹如一个穴居者。


  很多人都问,民间“情报局长”的情报是怎么弄来的?每每被问到这一问题,阿桑格总是露出一脸诡异的微笑。其实,阿桑格是著名的黑客,有本事闯入各种政府机构的网站,盗取有用的机密文件。但他的大部分情报,主要还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爆料者”。这些人或不满现任政府,或愤世嫉俗,掌握了独家材料却又不信任传统媒体,最终,他们选择了把材料交给已小有名气的阿桑格。他们知道,阿桑格有胆量将爆炸性的资料曝光,也绝不会出卖他们。更主要的是,阿桑格的“维基解密”网站保密水平极高,情报部门也查不出他们的身份。


  每天,阿桑格都会收到约30份新资料。经过一一甄别后,他将其中一部分公布。“线人”们的情报,或者他和同行们用黑客手段挖到的秘密,都通过加密手段在网上进行传递。而在传输每一条信息的时候,都会同时传输成千上万的假信息,让人无从追踪,也无法拦截。


  “维基解密”的厉害之处还不仅如此。自从创办“维基解密”,阿桑格就把让信息“无法被删除”作为主要的目标。“维基解密”的内容会被放置在全球超过20个电脑服务器上,网站拥有几百个域名,根本无法彻底封锁。用阿桑格的话说,“除非把互联网彻底关闭,否则没法关闭这个网站”。而阿桑格自己,则一向使用两台电脑,一台24小时上网,一台永远不上网,后者装满了绝密的军方文件。


  手里还有“大新闻”


  当上“情报局长”的阿桑格不止一次得罪美国军方。2007年,他就曾经公开一份美军秘密报告,那是美军驻阿富汗部队和伊拉克部队的采购清单,长达数千页,物品从机关枪到卫星电话一应俱全。今年3月,他又获得一份美国陆军情报中心的绝密文件,其中提到,“维基解密”是对美军的潜在威胁。阿桑格把这份文件看成是对自己的宣战书,在网站上将其公开曝光,并用了这样的标题:美国情报机构计划摧毁“维基解密”。


  曝光,是阿桑格最有力的武器。“维基解密”成立以来,已有数以百计的起诉威胁,但阿桑格从不示弱,因为他公布的大多是难以否认的原始材料。“维基解密”曾经曝光了英国一家银行的内部备忘录,这家银行威胁阿桑格说要采取法律行动,但最后,还是恳求他把这份备忘录撤下。还有一位肯尼亚的政客也说要告阿桑格,因为“维基解密”发表了一份秘密报告,揭露该国高官把数十亿美元弄到了国外。对这些来势汹汹的人,阿桑格的标准答复是:“去死吧!”由于摸不透他手里到底有多少材料,同时,阿桑格选择公布的大多都是丑闻,一些人也因此对他忌惮三分。不久前,阿桑格又说,有了一个“新项目”,到时候“又有一条大新闻”。这条“大新闻”有多强的爆炸力,许多人在期待着。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司马懿:潜伏大师“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 廖仲恺:革命的先驱 “黄埔的慈母”
  • “将军农民”甘祖昌:留下的唯一遗产是3枚勋章
  • 李白的“大话”与“大数据”
  • 被称为“穿越者”的王莽 其改制内容真的是首创吗
  • “科盲”苏东坡:传授不靠谱炼金术害死顶头上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