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从许多角度探讨过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但从广告角度去探讨的却很少见。
其实,广告曾经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生活道路的选择,有过重要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毛泽东退出军队,来到长沙,打算找一间好一点的新式学堂读书。什么样的学堂才算好呢?此时的他“对于学校的好坏没有一定的标准来评判,对于进什么学校也毫无主见”,这时,一则警察学堂的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花1元钱报了名。接着毛泽东又看到一个肥皂制造学校的一个“很引人注意而且足以鼓舞人的广告”。广告许诺不收学费,供给膳宿,且稍有津贴,还说了“许多制造肥皂于社会有利的话,说它如何能富国利民。”于是,他就改变了投考警察学校的想法,决定去做一个肥皂制造家,又花了1元钱去报了名。
此时一个法政学堂的广告更诱人,“这广告预约着许多美妙的事情,它允许在3年中教完关于法律知识的课程,并保证毕业后学生会立即变成京官。”于是,他又在法政学堂交了1元钱的报名费。
最后,还是一所商业学堂的广告吸引了他。他考取了,但只读了1个月。经过1年断断续续的学校生活和自学生活,毛泽东认为自己“最适合教书”。要教书,自然要上师范学堂。哪一所师范学堂最好?影响毛泽东选择的,还是广告。湖南第一师范学堂“一则很动人的广告”让他兴致勃勃地去报考。他考取了,一直读到毕业。学习期间,毛泽东还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征友”广告,并从此组织起一批青年志士,后来成立了新民学会。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上史料参见斯诺笔录《毛泽东的回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从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著作中,还不见有关于广告的专论。但是,不能因此得出毛泽东不重视广告的结论。毛泽东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强调过,革命队伍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注意出《安民告示》。告示,绝对是广告的一种。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在那“史无前例”的时期,《安民告示》几乎成了一切通知、通告、海报的“标准”广告标题。
毛泽东虽然没有关于广告的专论,但他关于宣传、文艺创作的一些论述,同样对广告创作有很大的借鉴。例如:要少而精,不要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要有实事求是之心,不要哗众取宠之意;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式要为中国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些原则,对广告创作来说,同样句句是箴言。
毛泽东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的政府首脑那样,亲自出马现身说法做广告,但是,若从文案的角度来看他的某些言论、著作,毛泽东堪称超一流的文案大师。将商品或服务的利益、效能,用一句话,一个短语表达出来,就像用聚光镜将散射的阳光聚成一个焦点那样,这是广告文案创作者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之一。毛泽东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发动和领导工农革命时,他所创作的“文案”,就达到了这种极致的境界。譬如说,中国的土地革命够复杂的了,毛泽东用“打土豪,分田地”一个短语就告知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够复杂的了,毛泽东用“农村包围城市”,就扭转了乾坤。游击战术够复杂的了,毛泽东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几句话就道出了精髓。
如果,广告人能像毛泽东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社会那样,去了解产品、市场,那么,终有一天,中国的广告巨人也将受到世界的仰视.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