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美国耶鲁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博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文化发展将提升国际竞争力”
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许传玺表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差距不能过大,否则容易出问题
- 对话动机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了上述目标。今日召开的六中全会,将审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具体承担单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昨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许传玺接受了本报专访。
【文化发展】 文化大发展条件已具备
新京报:国家和北京的“十二五”规划,都制定了文化发展目标。即将召开的六中全会,也将审议文化体制改革。如何看待文化发展?
许传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是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党和国家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力量,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仓廪实而知礼节。目前,文化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百姓生活已经相对富足。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补课,物质和文化如同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但之前,一些地区过于重视GDP,重经济轻文化,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
新京报:目前需要补上“文化”课,解决之前“重经济轻文化”引发的问题?
许传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这是可以的,因为生活首先需要“仓廪实”,但是二者的差距不能拉得过大,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背后都有“重经济轻文化”的深层次原因。只追求物质利益,乃至于道德底线崩溃。
此外,把文化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还有国际竞争力方面的考虑。国外学者提出,国际竞争已经从“武力竞争”转为“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各国胜负决定于文化领域。全球竞争的大趋势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最具备凝聚民众的力量。
【体制创新】 儿童剧院拟全国连锁经营
新京报:此前有学者提出,文化产业化,比如工业生产的模式,有可能伤害到文化的原则。目前,文化发展和建设是否遇到一些观念的分歧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许传玺:传播性、社会性、被大众分享,这是文化的特性。而传播,比如书籍出版、电影播放,都涉及费用。要物质不要文化,轻文化重经济,已经衍生出一系列问题,而要文化不要物质同样不可取。当然,批量生产、商业炒作等商业行为,有可能伤害到文化原则,但这类做法没有可持续力,无法维持受欢迎程度,会被市场淘汰的。
目前,文化发展建设确实遇到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所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重点谈到了这个问题。未来5年,将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理顺广播影视内部事业与产业关系,进一步实现职能分开、机构分设、财务分离等。儿童剧院计划在全国连锁经营。
【创意产业】 科技文化融合还有待理顺
新京报:近年来,很多地区都提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但多有雷同。除了体制方面,文化大发展还需要面对哪些问题?
许传玺: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文化建设走在前列,尤其是最近10年,发展速度很快。比如文化创意产业,截至目前,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约30个,而区县级的不下100个。但是,与伦敦、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水平相比,北京还有差距。最大的差距表现在企业规模、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北京缺少百老汇、迪斯尼这样的具备全球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
此外,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机制还有待理顺。文化创意离不开科技创新。北京地区集中了300多家科研院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突出,但有多少科研成果转化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呢?
据此前媒体发布的资料,北京的创意性人才只占从业人员的1‰,而纽约的创意人才占从业人员的12%,伦敦是14%。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等文化发展建设内容,多在起步阶段,我们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取得了一些成效。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缩小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十二五”规划中都有很明确和具体的设计和应对。
【北京精神】 “北京精神”发挥凝聚作用
新京报:目前正在征集的“北京精神”,是不是也有凝聚民众力量的考虑?
许传玺:2009年,北京市社科院设立了一项重大课题——《实现“人文北京”发展战略的思考》。我们于2010年3月26日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一份专题报告,就提炼“北京精神”的原则以及“北京精神”的内涵等做了初步的概括,并很快得到了刘淇书记的批示。
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都有自然形成的城市精神。北京的城市精神是什么?北京人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共鸣点是什么?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得淡薄,提炼“北京精神”就是发挥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要让城市居民不仅有地域共同点,更有价值共同点,文化自觉凝聚成一种共同的力量。
【文化中心】 “全国文化中心”将细化
新京报:今年,北京市社科院承担了市人大常委会的课题——“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有何考虑?
许传玺:北京历来是“全国文化中心”,这是历史形成的。但是,“全国文化中心”并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还应具备哪些服务全国和引领全国的具体功能?
北京市人大的专题调研,就是从制度化设计着手,经过可行化论证,细化“全国文化中心”的每一个细节。比如,“人文北京”,过去的理解主要是“以人为本”,如“菜篮子工程”等。但“人文北京”中的“人”,是“以人为本”,而“文”则是“文化”,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