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观多元 青少年不近经典名著何必着急?

时间:2011-12-28 19:30来源: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又有人说“青少年远离经典令人忧”了,好像还是某大报的标题什么的。关于原文实在是懒得引用,那些东西用脚指头都知道是怎么写的,无非是经典就是经典,如果不读对于人生的修养将会“巴拉巴拉巴”。

  我倒是想说说自己读所谓“经典”的历程。四大名著根本没读完,《红楼梦》看不下去、《西游记》文字极度粗糙、《三国》看到诸葛亮死了就完全没了兴趣,《水浒传》嘛,兄弟们在梁山的时候还有意思,到了招安之后就实在是没啥可看的了。至于说外国经典基本就不看,尤其是小说类的东西。实际上我基本就不看小说,社科类的经典倒是读了不少,但看过也就算了,作者名字有时候都会弄混,比如说曾经把《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说成是哈维尔,真正的作者哈耶克听说这事儿一定会大怒的,但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所以也没什么。

  经典这东西算是某种个人爱好,未必每个人都需要读。我个人的经验是到了该读的年龄,自然也就会去读了,没到这个年龄的时候,想读也读不下去。从小读经典作品的人,估计都是腹有别肠的人物,非我等俗人可以妄加揣测。但也正是如此,他们读完往往都成了能在报纸杂志上指点江山的人物,认为人生不读经典作品实在算是白活,而经典作品更是要从小就读才行。

  这种道理不知道是个什么逻辑。咱就不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典这种话了,青年人也没让您去喜欢碧昂斯嘛,这么痛心疾首的做什么呢?您喜欢胡萝卜是自己的事儿,对于不喜欢的人指手画脚就没啥意思了,哪怕我们都知道胡萝卜是好东西。

  实际上这种对于经典的强迫症是伴随着社会进步产生的,当年没这个毛病,因为当年只要一读书就是经典,从《三字经》念起,一直到四书五经,也没啥其他的可以看。等到社会并不随着那些老人的指挥棒转了,这些人忽然觉得自己当年读的玩意儿失去了原本的价值。这个并不奇怪,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年轻人不需要在这方面得到认可后才能进入到某个阶层,都是藐视经典的原因。

  所以说,这种过时的哀号还是不要了吧,时代变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朋友圈一元“买画”呼唤社会善意
  • 莫言寄语青年学子:社会千变万化 你们要“四个不变”
  • 专家:文物保护迫切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 上海知产法院:音乐著作权频遭侵犯 版权保护需社会合力
  • “不会写字”是种“退化”吗?
  • 张颐武:网络文学并没有偏离主流的价值观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