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不仅是“饺子”和“功夫”

时间:2011-12-28 16:51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点击: 载入中...

2009年09月25日


记得刚来美国读书的时候,留学生之间交流,都不约而同谈到一点共同的体会,就是出国前高估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和美国人对中国的兴趣。当然,因为出国了,能跳出来看,原因就显得简单:国内一边倒的舆论太容易让人一叶障目了,我们对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经常停留在一厢情愿的想象上。

基于这个发现,同学和我都能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中国观。但尽管如此,最近在美国看到的一个民意调查还是令我大跌眼镜。2008年,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做了一个关于亚洲国家软实力的民意调查,调查发现,近10年来,无论是从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角度来看,中国在美国民众心中的形象都在持续下跌。它的原话是: Americans have very cool feelings toward Chinain both absolute and relative terms. 根据它的调查结果,这个“cool”,可以不折不扣地翻译为“冷淡”。在一个从1到100的情感温度计上,中值50表示“一般”,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热度一直处于“一般”以下,而且匪夷所思的是,这个本来就不高的值还不停地下跌,从1999年的47,跌到2004年的44、2006年的40、2008年的35。这个最新的35,用报告原文的话来说,是一个很低的值,可以诠释为“很冷淡”。

硬币的另一面,美国人在中国的形象值却屡创新高。一家国内的民调公司说,1999年,有33%的父母首选美国作为孩子的留学地点,10年来,这个数据节节攀升到2008年的44%。作为留学生,我也曾亲耳听见一名美国人和我描绘他在中国的经历。他说,在中国,people treat him like a king.我听了,并不感到意外,我知道中国人的这种行为不能仅仅用“热情好客”来解释,但至少也能说明一点:我们是如此热切地向往改变,去拥抱外面的世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确实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意外的是美国人至今对中国还“很冷淡”,而且继续冷中变冷。很显然,我们没有打动大洋彼岸的观众,为什么呢?是他们需要擦亮眼睛、转变观念,还是我们的观念有待改变?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为迎合别人的看法而改变,但考察别人的看法,可以帮助我们“正衣冠”。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与国、民与民之间都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作为崛起的大国,我们需要更多的友情、理解和喝彩。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和民众形象的树立和改变,系于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表现。

先说经济吧。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以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标志,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其实,美国民众对此也是认同的,在另一项GALLUP公司的民调中,现在40%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领导力量,但在2000年,只有10%的美国人对此表示认可。这个改变可谓不小。但是,这种对经济地位上升的认可并没有改变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根本冷感。这个也不难理解,不能因为你有钱了、变富了,我就喜欢你、尊重你。我们老祖宗自己也说过,唯有以德服人、才能近悦远来。

关于政治,这是我们的心腹之痛。国际主流报刊上关于中国政治的报道可谓天天有,但正面积极的却是少而又少。中国政治的现实和美国民众的主流价值观诸如民主、自由、平等还相差甚远。举一个例子,人口仅占12%的美国黑人已经产生了第一位总统,但在中国,还很难想象国家的最高元首由一位西藏或新疆裔的少数民族来担任。又例如美国的总统、议员都是民众直接投票产生,老百姓可以和本选区的国会议员和本州的参议员直接联系反映情况,有不同意见也可以通过电视辩论、游行示威来表达,这些在中国都还只是停留在白纸黑字上。但我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必为这些差距过分自责,意识形态的改变需要时间,经过中国人自己的努力,我们将来能摸索出一条不同于美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来也未尽可知。

真正值得我们立刻反思的是文化领域。在我们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美国文化的传播可谓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而且深入人心、大受欢迎。好莱坞、格莱美、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沃尔玛、星巴克、微软、谷歌……,信手就可以拈来一大串的美国泊来名词,普通中国人都能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在美国,即使有5000年的积累做支撑,还是显得大为逊色,甚至用单一呆板来形容也不为过。我搜肠刮肚,发现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提到两个东西,能体现中国文化,一是饺子,二是功夫。问到对中国人的印象,最多的评语就是勤劳苦干。在不少美国国民的心中,中国的形象还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还没有和落后松绑。我们可以解释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的影响是个渐进缓慢的过程。但要继续追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留学生越派越多,别人却反而越来越冷感?我们的改变到底缺少了什么?问题出在哪里?莫非是美国民众吃错药了?我们要不就此收起笑脸,也针锋相对地换上冷淡?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铁凝:文学是连接世界的纽带 翻译家作用不可替代
  • 谭盾:中国音乐是有机体系
  • 【大家谈】分享中国红利,也要尊重中国节奏
  • 【走进新时代文化新传承】2017年中国动画的理性回归
  • 低俗嘻哈不配拥有舞台
  • “金钱豹出逃”不会每次都虚惊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