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战绩”赫赫
正像斯诺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中所评价的那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说到萧克在文学创作上的赫赫“战绩”,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那本被著名作家夏衍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的《浴血罗霄》。它以第四次反“围剿”时期罗霄山脉红军一支小游击队伍成长的历程为故事主线,展现中国革命力量的兴起。然而,创作过程非常艰苦:资料缺乏,萧克就凭着自己的记忆;没有草稿纸,他用书信纸,颜色不一,大小不等。另外,公务繁忙的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从1937年5月动笔到1939年10月完稿,萧克写出了长达40万字的小说初稿,在随后的四五年中,他先后作了3次大修改,多次小修改。
1988年建军节前夕,这部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之中的作品,终于在跨越半个世纪之际出版了;作者萧克也从一个30岁的青年成为8l岁的老人,其中的酸甜苦辣是他人难以体会到的。3年后,《浴血罗霄》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之后,经夏衍等介绍,萧克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离休以后,萧克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外,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并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共产党人要做“大树将军”
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这是萧老将军行事的一个原则。l955年,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当时很多人认为按照萧克的资历和功勋只授予上将军衔是委屈他了,为他抱不平。萧克对此却很坦然,说“很多的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牺牲了,我早该被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都行”,并随兴谈起了一段古人佳话: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战场上,勇不可挡,功勋卓著,但他为人谦和,每到将军们聚会论功时,他都会躲到一旁的大树下,从不参与争论,由此东汉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古人吗?芽萧克宽广的胸怀和高风亮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杆司令”与解放军三大条令
我国最近的一次国庆阅兵是在1999年的国庆节,全国各族人民有幸从电视上目睹了解放军受阅部队官兵的雄伟英姿。阅兵过程中,检阅方队那整齐划一、落地生凤的正步走最为震慑人心,即使是未曾有过军旅生活的普通人,也每每为此折服。鲜为人知的是,解放军正步走的规范姿势,正是萧克将军亲自制定的标准。
l950年春,萧克调任军委军训部部长时,只是个“光杆司令”——没有力公地点,没有工作人员。可是,萧克接过了组建军训部的重担。
组织编写军队统一的纪律、内务、队列三大条令,是萧克在军训部长的任上做的一件极具影响的大事。那时,军训部没有礼堂,他就领着大家租用地方影院开动员大会。除了参考各地区的材料以外,他们还参考了古今中外的条令。虽然办公条件不好,他们却高质量地完成了三大条令的初稿制定工作。
1951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颁发了解放军内务条令,为我军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规制度的保证。至今,三大条令仍然是我军依法治军的重要法度、基本依据。
从南昌起义走来的“铁军”战士
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的3楼陈列大厅里,陈列着104位起义指挥者、参与者的照片,萧克将军就在其中。当时,萧克年仅20岁,职务是叶挺军?穴1l军?雪24师71团2营3连指导员,是位光荣的“铁军”战士。
南昌起义后,萧克转移到湖南老家, 回乡组织发展基层支部。1928年1月,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并参加了湘南暴动。
参加湘南暴动的部队中,年轻的萧克率湖南宜章农民军在资兴东南的龙溪洞第一个与毛泽东会师。1968年“五一”节,萧克在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泽东主席。这时候毛泽东回忆起了与萧克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他紧紧握住萧克的手说:“我们是在龙溪洞见面的,那时候,你们有多少人?芽多少枪?芽”萧克回答说:“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人,六七十支枪,三百多杆梭镖。”毛泽东听后感慨地点头说:“揭竿而起?选揭竿而起!”
萧克率部上井冈山编入红军第四军,先后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他还亲身经历了朱毛在井冈山的会师……
如今,南昌起义的硝烟已经在历史长空中散尽,开国领袖们的风范却长存于萧克将军的脑海深处。而将军在战火中成长的人生传奇,又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不尽的回味。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