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救世主”,更不是旁观者
——专家谈欧债危机中的中国角色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 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中国在针对欧洲经济的国际救助中扮演何种角色日益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不是欧洲经济的“救世主”,无法凭一己之力帮助欧洲摆脱危机;更不是危机的旁观者,从未缺席过相关的救助努力,而是尽己所能积极参与,是一支促进欧洲经济复苏的重要建设性力量。
中国“拯救”欧洲的问题不成立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此前表示,作为一个整体,欧洲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自身实力依然强大,欧洲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也都良好,所以欧洲不是没有能力救自己,“中国拯救欧洲的问题并不成立”。
刚在欧洲参加完国际研讨会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告诉记者,相对于中国而言,欧洲民众依然富有,欧洲社会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恐慌情绪。
“欧洲的情况并不是外界想帮就能帮的,而是让不让别人帮助的问题。”陈凤英表示,当前,欧洲国家在处理主权债务危机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协调。
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陈新同样表示,对于目前欧洲市场的动荡,需要统一的、权威声音帮助重塑市场信心,但欧洲的架构决定声音总是多元和多向的。“中国能做的,是在欧洲拿出可行的救助方案的基础上,作出相关表态。”
针对中国是否会利用外汇储备购买欧债,傅莹在2日举行的主题为“新形势下的中欧关系”的“蓝厅论坛”表示,用外汇储备来做什么,要取决于能否满足外汇管理条件,“要满足安全性、流动性和适当营利性原则”。中国购买欧洲债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券以及美国债券都是基于这些原则。
“要投资,就要考虑回报,要有收益预期,但目前欧元区前景还不明朗。”新华社特约观察员、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田德文表示。
“是否购买欧债,是一个市场运作的问题。”陈凤英说,欧洲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债券市场,缺少欧洲中央银行担保的债券有着很高的风险,这是影响外界扩大购买欧债的原因所在。
中国在对欧洲的国际救助中从未“缺席”
中国虽然无法扮演欧洲经济的“救世主”,但也绝不是欧债危机的旁观者。
“实际上,中国是最早表态支持欧洲的国家之一。”陈凤英说,中国的官方和学界都高度关注欧债危机,积极与欧洲方面开展合作,努力帮助欧洲实现经济复苏。
作为国际金融市场负责任的长期投资者,自2009年底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在增持欧洲债券。同时,中国先后派出30多个采购团赴欧,中欧贸易进口呈现增长态势。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购买欧洲债券和增加进口、扩大企业投资等方式,支持欧洲国家克服危机、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这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陈凤英说,目前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投资还有着很强的防范心理,时常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挠中国企业赴欧投资,这不利于欧洲经济的早日复苏。她建议,欧洲企业可以考虑与中国在非洲国家等第三方开展投资合作,由欧方提供技术,中方提供资金,这样既有利于帮助欧洲国家解决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也有利于第三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不能走超支消费的道路
傅莹说,金融危机中外界对中国的误解较多。比如中国应该增加消费、中国消费不够造成世界消费不平衡等等。事实上,中国消费增长幅度是很大的,中国市场增长是很快的,“十二五”规划的后期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主要消费市场。
“但是中国绝不能走信贷消费、超支消费的路。这种金融危机中被认为错误的做法不能学。”她说。
分析人士指出,消费是中国经济的短板,而生产是欧洲经济的短板。中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也正是中方正在做的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决不能走欧洲的超支消费之路。
“缺少高增长的支撑,高福利社会是不可持续的。”陈凤英认为,欧洲国家财政赤字过大、制造业空心化,这种结构性问题不解决,欧洲经济无法从根本上健康发展。
“欧洲需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解决虚拟经济过大的问题,量入而出,改变此前寅吃卯粮的做法。”陈凤英说,中国也应从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继续做大做强本国的制造业,而不应有丝毫懈怠。(记者刘华、谭晶晶、杨依军、梁淋淋)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