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批示:
原样不动 尺寸不变
建国后,已具有550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由于兵火战乱,长期失修,建筑结构已严重坏损变形,加之过度采汲地下水和城楼自身重量,主体已严重下沉。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尤其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6—7.2级强烈地震,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甚。为确保安全,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门城楼,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要将这个庞然大物整个罩起来,为它做“世纪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测量的数据报告给毛主席后,毛主席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汉白玉:重建的历史见证
天安门城楼除底座是砖混结构外,整个城楼为木质结构,拆之前断掉全部电源。姚师傅带着两个人爬到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按指挥部命令,他要找出正中的脊瓦。他在中央脊瓦作了记号,便赶紧向指挥部汇报。
指挥部领导、专家、公安及警卫人员上了楼顶,领导指着中间黄色的琉璃瓦对姚师傅说,把它砸开。姚师傅用撬棍连撬带砸,里面露出一30厘米见方的木盒,尽管很旧,但上面清晰地雕着一对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领导示意他打开。姚师傅用手叩叩木盒的面说,这是金丝楠木的。然后用撬棍轻轻一戳,木盒酥了,姚师傅拿出一块“铜疙瘩”。专家拿起来端详,尽管光泽不那么亮了,但却实实在在是个金元宝!
再摸摸!他从里面拿出块拇指大的红宝石!又摸,是一粒粒像红铅笔头似的东西,手指一捻,变成朱红色粉状物,若离若聚,专家们闻闻说,是朱砂。此外还有五彩粮: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当然有的已分辨不清了,专家说从记载上看,就这些东西了。
当时60多岁的中国古建专家郭老拿着粉末状的朱砂说,这是百年真朱砂啊!据说金丝楠木盒里的所有东西都是避邪或吉祥物,后来全部上交国库。
新盖的城楼在原来放“宝盒”的地方仍由姚来泉师傅放了一块汉白玉石,这块汉白玉石高17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上面竖着刻有:1970年1—3月重建。金箔贴字,耀眼明亮。将汉白玉石下半部包裹了十来层,才将字体朝南、小心翼翼地插进混凝土里1/3。这块汉白玉石成了新中国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历史见证。
天安门城楼有60多根柱子,最粗的直径1.2米,最细的也有0.6米,每根12米长。那些重7吨以上的,一辆载重15吨的卡车也只能拉一根。当时许多木料从加蓬和北婆罗洲进口,这种木材似红木,质坚,色红或黄,遇火不着,只冒烟。
木工活毕,油漆彩画上,所有描龙画凤的制作都经过严格的1麻5灰13道工序。最后贴金箔,重修的城楼共用去6公斤黄金。此金箔全部为进口,不能直接用手拿,否则金箔会嵌进肉皮,油工们小心地用竹夹一张张夹起,敷在未干的油漆上,再用细毛笔一点点捋平。
重修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长高”87厘米,这是因为天安门多年下沉,根据史料记载,现在的天安门才真正恢复了原始的高度。
最后一道工序——挂国徽。直径1.7米,需8个人抬的国徽由北京雕刻厂完成。当时周总理对挂国徽十分重视,重建天安门城楼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4月7日竣工,整个工期112天。这项工程仅琉璃瓦就制作了近100种规格,10万余件,10层作业,油漆彩绘,磨砖对缝,都是当时高水平的技术活。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完全保留了她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布局,并按9级抗震能力设防。除重建城楼外,还有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板更换、电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据统计,有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部门参与,此次重建的施工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举世罕见。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