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女儿李讷
时间:2011-12-27 18:03来源:党史天地 作者:倪良端 点击:
载入中...
1940年的一天,延安杨家岭窑洞里传出的婴儿啼哭声郑重向世人宣告:47岁的毛泽东喜添“千金”!十分欣赏孔夫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名句的毛泽东,为女儿取名李讷。
特殊身份
1942年,毛泽东和江青从杨家岭搬到了枣园。天真活泼的小天使李讷会跑路了。常常爬到爸爸毛泽东的办公桌上乱涂乱画,抢下毛泽东手中的笔缠着讲故事……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王稼祥、张闻天、任弼时等常来毛泽东家里开会、谈工作。李讷在爸爸妈妈教导下亲昵地喊“伯伯”、“叔叔”,十分逗人喜欢。当伯伯、叔叔出门时,她总是牵着父亲和母亲的手送客,站在门前挥舞着小手甜甜地说:“伯伯再见!叔叔再见!”伯伯叔叔们总是弯下腰吻吻李讷红扑扑的小脸蛋:“再见,小李讷!”
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占延安,童年生活遭到搅扰的李讷不得不跟随父亲毛泽东辗转流离。到上小学的年龄。李讷无学校可上。为光明与黑暗决战运筹帷幄的毛泽东,无遐顾及女儿读书的事儿;疏于对孩子教育的江青不在乎。毛泽东的女儿不能不读书识字呀!于是,毛泽东身边的参谋、干事抽空时间教李讷识字读书。
1948年春天,党中央机关迁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局势趋于安定。李讷和许多同龄的中央领导人的子女结束了马背学校的生活,在一间简陋的农家院里开始了小学生的正常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李讷随父母住进中南海。她不再有饥寒和苦难,命运的惠赐和安排让她享受“公主”般待遇。李讷和姐姐李敏、堂兄毛远新同住丰泽园,新婚的毛岸英哥哥和嫂子刘松林常常周末从机关回到家里。主席慈父的厚爱和兄妹间的骨肉亲情在家庭中荡漾,洋溢着温馨与友爱。北京西郊育英学校是为中央领导干部和烈士的子女设立的,李讷进入该校插班读小学四年级。周末,李讷和上中学的姐姐李敏回到家里,毛泽东总是抽晚饭后的时间带她们去散步。在夕阳染红的中南海岸畔、在晚风轻轻摇摆的古柳树下,漫步的父女谈笑风生。毛泽东指着曾幽禁光绪皇帝的赢台,对两个女儿讲述历史的沧桑、国事的兴衰……兴奋时毛泽东抑扬顿挫地吟诵古诗词。孩提时的李讷在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父亲的启蒙和熏陶下,萌生了对历史和古典文学的兴趣。
毛岸英、李敏、李讷都是毛泽东的孩子,毛泽东三位妻子生的孩子处在一起是和谐平静的。可是,在江青眼里李讷才是自己的孩子,事事惯着、处处宠着。渐渐。由于江青的偏袒使兄妹间感情淡化、疏离。李讷的衣服被褥脏了,江青让服务员洗涤;李敏的,江青非要李敏亲自洗不可。节假日,江青带李讷郊外踏青,去颐和园划船,有意冷落李敏。心地纯洁、善良的李讷与哥哥嫂嫂无芥蒂,当哥哥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后,十分同情嫂子刘松林,暗暗陪着她流泪,常常给她劝解疏导和宽慰。
在家庭中受到母亲江青过分宠爱的李讷虽然生性孤高,但是她天性聪颖,勤奋好学。1959年秋,李讷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开国领袖毛泽东,对自己的女儿从不骄奢纵容。他要李讷住北大校园,允许周末回家、不准用小汽车接送。李讷对自己要求严格,无高干子弟的骄矜和惰性,穿着朴素、笃志俭学,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李讷进入北大后好长一段时间,个别的同学才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可是,北大党委对李讷没有怠慢。选派又红又专、道德绝对可靠的郝老师全面负责李讷的学习和生活。
上世纪60年代初,饥饿的魔影笼罩着中国许多家庭,毛泽东的女儿也和普通人一样挨饿。北大学生的粮食定量填不饱李讷的肚子,她只好周末回家“补偿”。一个周末,回到家的李讷见父母正在吃饭,未向父母问候便接过卫士长李银桥递上的碗筷,抓起馒头夹上菜大口大口地吞咽着。毫不顾及姑娘的文静和失态。毛泽东见状心情沉痛地放下筷子望着女儿,江青心里泛起一阵酸楚。不一会儿,桌上4个素菜、一盆汤、几个馒头被李讷一扫而光,盘子底儿也用开水冲涮后喝掉了。在场的警卫人员和厨师为之动容,纷纷向毛泽东求情:“让李讷每天回家吃饭吧!”毛泽东难过地直摇头,说:“不能因为李讷是毛泽东的女儿。就享受特殊的待遇。”
疯狂年代
1965年,从北大毕业的李讷分配到《解放军报》社作编辑。正当她按照父亲毛泽东的要求去接触工农群众、体验生活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狂涛掀起,她自觉不自觉地卷进了由父亲发动和领导的政治风浪之中。
1966年7月下旬,江青在康生、陈伯达陪同下来到北大召开万人大会。会上,江青肆意指责北大工作组;在大谈家事时斥责、诬辱毛泽东的二儿媳(毛岸青之妻,时为北大中文系学生——笔者注)邵华,夸赞李讷“是个好孩子”,“原则性强”,胡诌北大有人要“迫害”李讷。时任北大中文系党支部书记的郝某(李讷就读时学习和生活的负责人——笔者注),被江青点名攻击。会后,郝某、邵华以及北大的校长和党委书记,遭到狂热的学生们揪斗。
8月,毛泽东写下《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把造反的洪涛再掀狂澜。在《解放军报》社供职的李讷,听从父亲的号令带头造反。化名萧力的李讷同一些人写大字报指斥《解放军报》总编辑赵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赵被拉下马了,李讷成为《解放军报》在“文革”中的灵魂与首脑。吴法宪按照江青的布置,从全军调集人员改组了《解放军报》社,芳龄26岁的李讷当上《解放军报》总编辑。
进入1967年。李讷成了毛泽东的联络员和代表,负责了解北京大专院校的运动情况直接向毛泽东汇报。当毛泽东听完李讷关于北京航空学院“红旗”与地质学院“东方红”红卫兵械斗,清华、北大有人动枪纵火已出了人命的情况汇报后,毛泽东下决心以“一个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名义进驻各大专院校,强行制止武斗和解散派性组织。在促使毛泽东下决心制止全面武斗这一点上李讷是有功的,因为只有她才能向毛泽东反映“文革”中如此严重的真实情况。毛泽东采取“工人阶级管理学校”措施,使各地逐步升级的武斗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得到遏制。减少了国民经济的损失。
毛泽东是有心栽培李讷的。1974年以来李讷先后任平谷县委、北京市委书记,政治地位不断擢升。婚姻失败、精神状态不佳的李讷大有看破红尘之意,无心留恋政坛,把一腔心血倾注于养育儿子。1975年底,无可奈何的毛泽东只得将时任沈阳军区政委的侄儿毛远新调来北京。取代李讷任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员。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辞世是李讷人生的重大转折——陷入了深重的精神危机之中。
李讷因身体不好,没有掺和被牵入“四人帮”阴谋集团。可是,北京市委书记当不成了。中央办公厅安排她住进西城区一小胡同的小四合院里,与儿子、保姆一起生活。在那艰难的境况中李讷精神很苦闷,聪明活泼、善解人意的儿子为她增添了不少欢乐。
1980年冬天。母亲江青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接受全国人民的公审。那些日子她不敢看电视、读报纸,走在街上似乎千万双眼睛盯着她:“江青的女儿——”回到家里李讷静心思想:母亲犯下十恶不赦之罪,伤害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受到众人唾骂可以理解;沦为囚徒,接受历史的惩罚——应该。自己毕竟是母亲生的女儿啊,怎么能把过去从生活中完全割舍呢……
文静、秀美的李讷。由于是毛泽东的女儿地位特殊,使她在恋爱婚姻上难以天遂人愿。
在北大读书时,情窦初开的李讷对一位风流倜傥、一表人材、谈吐洒脱、才气横溢的男同学确实默默地倾倒,幻想着有那一天能成为生活中的“白马王子”。然而,由于她的秉性、气质和身份,注定了她不会表示主动。虽然李讷凭敏感和直觉发现他有意,但是经观察认定他有顾忌:毕竟自己不是普普通通的灰姑娘,是“金枝玉叶”呀!作为国家领导人子女的婚姻不是都由自己决定的,各方面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这样,李讷的初恋被“地位”扼杀了。
1970年。毛泽东让李讷到井冈山中央“五七”干校劳动。在这里李讷孑然一身,成为人人敬而远之的高贵“公主”。她,没有知心朋友,没有吐露心曲的场合,独自吞饮着寂寞与孤独。
一次,做农活时无人和李讷搭伴,一位小伙子见她十分尴尬便主动帮忙。活干完了,李讷一再表示谢意,憨厚诚实的小伙子十分腼腆,只是甜甜地笑了笑。这一笑,闯入了李讷的心扉,深深地印在了她丰富感情的底片上。
李讷多方了解,知道这位小伙子姓徐,东北人,出身贫寒家庭,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服务员。小徐文化程度不高,可人长得英俊潇洒、眉清目秀,机智灵活。后来,生性好动待人热情的小徐见郁郁寡欢的李讷无人与之交往,且不讨厌自己,便邀她打打球、聊聊天,干农活时常和她搭当……近而,命运在他们中间拉起的生活和感情的帘幕渐渐掀开:井冈山茂密的楠竹林中留下了他们的风采,在潺潺的小溪旁、弯弯的小径上他们谈童年、论往事、编制未来……李讷那尘封很久的感情火山喷发了——遇到了知己。小徐热情、善良、诚实、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牵住了李讷的心,一天不见小徐的李讷就仿佛缺少点什么。一个圆月泻满井冈山的夜晚,在李讷与小徐经常散步的小路上,李讷借月色掩饰羞红的脸颊,按捺砰砰跳动的心房,娓娓地向小徐吐露衷肠:“咱们永远走下去吧!”“嗯!哦。不、不……”惶惑紧张的小徐喃喃地回答李讷。两人静静地走了一段路。心绪略有镇静的小徐说:“是不可能的,我是贫民的儿子,你是领袖的‘千金’,我们之间有永远填不平的鸿沟呀!”不想高攀,不奢望做“附马爷”的小徐虽然这样表白。但是他在和李讷接触中发现她有颗普通女人的心,待人诚实,无霸道作风。终于,爱情的诱惑战胜理智,两个人共坠爱河,荡起阵阵微澜与涟漪。
消息传开,舆论哗然。干校把小徐“看管”起来听候发落,紧密配合中央办公厅赶紧向毛泽东送《报告》。固执、任性、有胆识、不失巾帼英雄风度的李讷立即上书父亲毛泽东,庄重严肃地正式提出:我自愿与小徐结婚。
李讷的信呈放到了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毛泽东览阅时虽闪过一丝遗憾,但还是挥毫批示:“同意,转江青阅。”江青对李讷的“壮举”和毛泽东《批示》毫无思想准备。一直希望女儿步自己后尘成为政坛名星之冠,现“事已至此”只得提起沉重的笔草草签下“同意”。
李讷和小徐的婚礼简单:没有大红喜字的浓烈。没有高朋满座的祝贺。没有琼浆玉液的醉饮。他们用毛泽东从自己的稿费中拨给的钱,添置些用品,草草地构筑起一个小小的爱巢。
当新鲜神秘的蜜月过去,两人进入真实生活角色后,才认识到在志趣、性格、思想、文化和精神层次的追求上的距离相当大。尤其使李讷苦恼的是小徐文化素质太低,两个人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语言和相投情趣,更没有灵与肉的颤动和共鸣。爱情的长青树开始凋零、枯萎……婚后几个月的李讷觉得与其同床异梦生活,不如还以自由,不愿维系痛苦婚姻的李讷向小徐提出“分居”。恰在此时小徐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保送人河北省某高校,实际“分居”了。
有孕的李讷不久生产一子,名李小宇。当孩子健康成长一岁多时,李讷与小徐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后来,得知与李讷离婚时李讷已生育了自己的孩子的小徐,虽然毕业回到东北已再婚,但是他曾几次赴京看望过儿子李小宇。
普通女性
许多热心人为离婚后的李讷介绍对象,未成功。江青曾为女儿介绍一位高级军官作朋友,试图通过婚姻关系控制部分兵权,遭到“不愿再做政治角斗场上的祭品”的李讷坚定拒绝。
带着孩子的李讷和普通的单身女人一样生活,冒寒风顶苦雨登三轮车拉大白菜、买米,洗浆衣服被褥、接送孩子下学上学……里里外外亲手操持。工资收入加上父亲拨给的8000元购置新婚家具后的余款,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李讷再婚东不成西不就,引起曾任毛泽东卫士长的李银桥及妻子韩桂馨的关注。曾照顾、看养过幼儿时李讷的韩桂馨,与李讷的感情特别深厚,她留意为李讷找个满意的对象。
1984年,云南省某军区参谋长王景清来到李银桥家作客。李银桥夫妇与王景清交谈中得知妻子与他离了婚,子女已有工作且成家独立生活。望着风采依存的昔日战友,李银桥夫妇觉得王景清与李讷很般配。年龄虽比李讷略大些,但气质和经历与李纳接近。坦诚的李银桥夫妇把李讷介绍给王景清,王景清觉得满意。真诚热心的韩桂馨向李讷谈了王景清的情况,李讷觉得条件适中,表示可以“见面谈谈”。
翌日,韩桂馨带领王景清来到李讷家中,李讷热情接待。李讷和王景清在平和的气氛中谈得很投机,彼此有了良好的印象。此后经数月的了解和接触,李讷和王景清的关系密切了。去秦城监狱探视江青时,李讷将再婚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江青噙着泪点点头,默认女儿的选择。
1985年。李讷和王景清在北京举行了婚礼。备下一桌酒宴。请来特别关心他们的几位长辈、领导、朋友相聚。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特意送上一盒酒心巧克力向他们表示祝贺与祝福!
婚后,李讷带着王景清和孩子李小宇看望狱中的江青。江青向王景清询问了一些生活情况后,强带微笑对他们的结合表示满意、祝贺。
王景清和李讷相识和结婚后十分疼爱乖巧、懂事的李小宇,在外人眼里王景清不是继父,俨然是亲生父亲。王景清的3个子女(前妻生育)都成家置业,不论在北京和外地的来家时,李讷都以母亲的身份热情周到接待。
从精神痛苦中走出来的李讷,坚强地站起来。身体刚有好转就要求工作。组织上安排她在中央办公厅某研究机构做资料工作,享受正处级待遇。后来,身体实在不支,她除去单位过党的组织生活外基本在家休息。她坚持阅读报纸、收看《新闻联播》。闲暇时养养花、打打太极拳,与王景清一道户外散散步。
如今的李讷,完完全全是个退休的老人了,她长得酷似毛泽东。说话声音不高,不紧不慢。她不因为是毛泽东的女儿而孤傲清高,不因为是江青的孩子而悲凉沮丧。她的生活平静安宁,她的心怡然自得。也许,这就是毛泽东的女儿、现实生活中的李讷! |
|
|
|
|
(责任编辑:鑫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