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郭兰英

时间:2011-12-27 16:28来源:读友报 作者:轶名 点击: 载入中...
说起郭兰英,上至百岁老人,下至3岁幼童几乎都听过她的歌。郭兰英的歌从解放前唱到解放后,从战争时期唱到建设时期。几乎中国革命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有郭兰英的代表作品。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与她相提并论。甚至在一些历史纪录片中也会不止一次地使用郭兰英的镜头。她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杰出代表人物。

  1994年,郭兰英从艺60年。

  我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拍摄“郭兰英从艺60年”晚会的台前幕后,得以亲眼目睹这位艺术大师的风采,从她那我才知道什么叫演戏。

  那天,她给参加晚会的学生排练,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个拐角处的楼道里。

  我是提前半小时到的现场,老太太已经到了。她正在一声不响地扫着地,脚上换了一双平底鞋。一旁的椅子上整整齐齐地放着她换下的衣服、鞋子、书包。不一会儿,梦鸽、万山红等人都来了。和师傅一样,她们也都换了鞋子和衣服。

  按说这帮人也都是明星、大腕,出了门也都是前拥后呼的。手底下学生、崇拜者也都有一大堆。可在郭兰英老太太眼前,各个都像是还没出道的小学生。

  这不,彭丽媛是最后一个到的,但并没迟到。老太太什么都没说,可脸子却撂下来了。一转脸,“梦鸽,你先给我唱一遍《摇篮曲》。”后来一打听,这叫“蹲熟儿”。老太太一看彭丽媛风风火火的架势跟赶场似的,就先让她在一边“落落开”,降降温。果然,这位当年的小郭兰英的确有定力。从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突然拐进幽静回肠的排练厅,还没回过神儿来,估计她也是怕迟到,跑了几步。坐在这儿让梦鸽《摇篮曲》一晃悠,立马踏实了。

  《白毛女》是晚会的重中之重。万山红跟着老太太,从出场前的感情酝酿到上场后的举手投足,唱腔亮相,老太太是把着手的教,万山红是如饥似渴的学。老太太在前面边唱边走,徒儿踩着调门跟在后面。那个认真程度几乎在排练场绝迹了,连跑到什么位置、眼神往哪看,脚尖冲着什么方向都排练了好几遍,就甭提别的了。

  师徒一直排练到12点多才收了工。临了,郭兰英严肃地说:“以后排练请穿便鞋,不要穿高跟鞋。崴了脚,上不了台。

  高跟鞋再高也没舞台高。”那天的晚会特别隆重,演职人员各自都恪尽职守。

  各路腕儿爷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演出节目从解放前进行到了打倒“四人帮”。一曲《绣金匾》把观众带回了1976年。

  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都曾接见过郭兰英,郭兰英怀着对领袖们的无比怀念之情,用陕北小调例数老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这位七旬老太太泪流满面,歌声委婉高亢,摄人心扉,在场观众无不动容。演出效果极好。要不是李光羲的《祝酒歌》缓解了一下气氛,观众的情绪还真有点收不住。

  我在台上看的是明明白白。郭老太太从一到后台就开始酝酿情绪,和谁都不说话。上台时,她的步子是经过事先测量的。当老太太刚走到台中间,前奏曲正好结束,她转过身来张嘴就唱,不赶也不等。出台时步子走得很慢,像是遗体告别会的步点儿,一下把观众的情绪就闷住了。再加上那金匾也是好几绣呐。一绣、二绣等到了三绣周总理的时候,郭老太太不仅是泪流满面而且还声音颤抖带着哭腔。你想想,谁不知道咱们周总理呀。加上郭老太太起伏跌宕呼之欲出的唱腔,一百个人里有九十九个得落泪。

  然后,老太太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接受群众献花,并一再谢幕。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精心策划、万无一失的。什么叫艺术大师,真让我开了眼界。她把观众的心理都琢磨透了。让你什么时候哭,你肯定就得哭。让你什么时候笑,你什么时候就得笑。一切都在她的股掌之中。

  这戏做到这份上可就算是做到家了。

  难怪郭兰英的艺术生涯60年不衰。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朱镜我:以笔为刃的文化战士
  • 一个老新闻人的家国情怀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陈为人:用生命守卫中央文库的
  • 陈海松:年轻有为的红军政委(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 张謇的商业帝国如何崩塌?
  • 宁都起义的领导人——季振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