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学乖”另有隐情

时间:2011-12-27 13:04来源:读友报 作者:何 申 点击: 载入中...
 众人对新版《水浒传》中武松与潘金莲的“情愫”描写有争议,咱家也有兴趣,就翻书,细细揣摩,发现有两个时间段里,施耐庵让武松的脾气秉性一下子变了,变得安稳学乖了。

  武松打虎前,可不是省油的灯。武大说得清楚:“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是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就为酒后一时怒起,只一拳把人打得昏沉,知道死了,才逃出来。很显然,那时武松非但不是被人称赞的英雄,而且还是逃案之人。躲在柴大官人的庄里也不安生,继续喝醉,不高兴就出拳打。发疟疾,当不住寒冷,弄一锨炭火在廊里烤,待遇够惨的。应该说,此时的武松,尽管一身武艺,活得并没有尊严。让武松做梦都想不到的是,打虎后,一夜之间,情况全变了。好吃好喝,缎匹花红,四人凉轿,万人空巷。然后又是知县敬酒,又是乡绅送钱,又是委以重任。自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

  大凡人一旦感觉自己有了尊严,就不好随意使性了。武松应该夜里睡不着,想:原来我还可以这么活着呀!而就这时,一个更大的惊喜不期而至,他不仅见到了哥,还见到了年轻貌美的嫂嫂潘金莲。且看书中描写——“武松道:‘嫂嫂请坐。’武松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那妇人向前扶住(初识就不见外,动手了,武松也承受了)他道:‘叔叔,折杀奴家。’武松道:‘嫂嫂受礼。’”纵观全书,武松给旁人这么施大礼,还真少见。在柴进庄上见到宋江,也不过只是个“纳头便拜”。我以为,作者如此下笔,是符合此时武松的心态的。

  施耐庵如此写来所为何故?他本对女性缺少好感,潘金莲一出场就定性了,有诗为证:“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云雨便偷期。”即便如此,作为写家,事出缘由文章逻辑总还是要规守的。于是他必须做些铺垫:倘若武松进家门仍是整天醉态,一副立地太岁模样,潘金莲见了腿肚子发软,也就不会生啥邪念了。恰巧武松那一段阴差阳错“变乖”了,在某种程度上给嫂嫂造成错觉,以为是个可心人,所以她才敢大胆撩拨一把,没想那位比老虎还凶。

  武松再“学乖”是在孙二娘那儿,给他咋打扮就咋打扮。这很有意思,正如鲁智深,平生不近女色,可几次出事,又都为女人:打死郑屠,是看金翠莲可怜;野猪林,缘为林冲妻子;打小霸王,又为刘太公女儿。而武松,身为顶天立地大丈夫,但在美女面前,也难免“学乖”一时。

  至于新版《水浒传》把武松和潘金莲的关系描写得过于缠绵,导演说:“这个可以有。”专家说:“这个真没有。”本人想说:“从再创作的角度看,这个可以有点,但多了真没有。”试想,一个26岁的大小伙子,一个23岁的小嫂子。啥事都懂了,你哥哥那熊样又不在家,你就真的不避讳点?还俩人烤火喝酒?不是等着闹出事吗?就凭这,也得允许后人稍微猜想一点文字背后的东西。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司马懿:潜伏大师“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 廖仲恺:革命的先驱 “黄埔的慈母”
  • “将军农民”甘祖昌:留下的唯一遗产是3枚勋章
  • 李白的“大话”与“大数据”
  • 被称为“穿越者”的王莽 其改制内容真的是首创吗
  • “科盲”苏东坡:传授不靠谱炼金术害死顶头上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