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抗洪(2)

时间:2011-12-23 17:19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江西再次遭遇洪水侵袭、图为7月17日,该省受灾村民站在家门前等待救援。本报记者 涂超华/摄

 

一九九八之后

 

十二年后,水利工程里的豆腐渣工程依然屡见不鲜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媛发自北京 历史总喜欢打一个逗号,成一个轮回。

12年前的6月,鄱阳湖水系突发洪水,抚河、信江、昌江水位先后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2010年6月,江西抚河上游一处大堤突然出现决口。

12年前的7月,宜昌洪峰流5.17万立方米/秒,石首等水文站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

2010年7月,宜昌洪峰流再创新高:7万立方米/秒。

12年前的8月,全国共29个省区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到2.23亿人;

而今,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受灾,受灾人口1.13亿。

以既往作观照,12年间,围绕曾经抗洪“大考”延展出来的经验、教训,我们有哪些还在铭记?又有哪些一度忘却?

 

三峡大坝迎来“大考”

 

三峡正式动工,始于1994年。当4年后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时,在荆江上游,三峡工程刚刚完成大江截流半年多,正转入二期工程建设中。

当时,洪水迫不及待地袭来,“荆江保卫战”轰轰烈烈,湘鄂更有11万将士严守长江大堤,不过岳阳告急!洪湖告急!武汉告急!隔着子堤,就可以清晰地听见江水上涨的声音。

有人甚至现在还心存期待,“要是12年前三峡就能竣工,是不是洪水的灾害不会那般严峻?”

不过,当今年夏天预计有7万立方米/秒的洪峰到达宜昌时,三峡大坝的“大考”终于来临。

时间指向:7月20日上午8时。站在三峡大坝的下游段可看到,正在泄洪的大坝于洪峰通过时,拦蓄了约40%的水量。“如果是没有三峡工程,如果是让它(洪水)敞泄的话,那么下游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这样说。

在曹广晶眼中,20日的洪峰只相当于15年一遇的洪水,“这对三峡来讲,还是比较从容的。”

不过,虽然三峡大坝极大缓解了下游的抗洪压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河湖库仍在高水位运行。与此同时,尽管大坝成功拦截了超级洪峰,但鉴于其同时也增加了泄洪流量,荆江段的上游来水仍然凶猛。

也许,接下来的一个月,对三峡和长江流域防洪的“大考”,才真正开始。

 

掺假质地,一种命运

 

事实上,这场洪水也是如今各项水利建设的“试金石”。

在1998年曾三次溃堤的江西九江,洪水过后流传着这样一个教训:有九江的干部赴外地开会,组织者介绍道,“他是九江来的同志,就是去年倒堤的地方”,这位干部顿觉面红耳赤。

当年,长江主干堤在九江溃堤出乎人们意料。因为这里曾先后两次在原土堤上增建了防洪墙,还新整修了土堤。但肆虐的洪水过后,人们却发现,这个“钢筋水泥大堤”工程里竟是一堆“豆腐渣”。有记者在决口处看到:堤墙断面的一头,两片各有一个拳头厚的混凝土夹一片橡胶,中间有木头,看不到钢筋;另一头断面则露出了少许筷子粗细的钢筋。

此后,九江提出拒绝“豆腐渣” 的口号,人们说,溃堤事件让人们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

不过12年后,这样的豆腐渣工程依然屡见不鲜。

“洪水未来桥先卒”——号称“抗百年一遇洪水”的优良大桥却在洪水未到时抢先断裂,当地人索性给它送了个“桥裂裂”的“雅号”。

这就是位于205国道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境内的长风大桥,2000年底完工。为抗百年一遇洪水,它的建设投资高达1000多万元。然而就在今年4月,投入使用还不到10年的长风大桥突然出现断裂并被迫重修。

而与“九江溃堤”更为相似的事件则又在江西上演。6月21日,抚河中下游10万亩圩堤唱凯堤突发决口,威胁十多万人口和交通要道。媒体镜头下,人们发现,其决堤口的堤坝不是混凝土,而是外面长满青草,堤坝内尽是疏松砂粒的砂基堤坝。

但唱凯堤并非个案,目前,江西全省已有17座千亩以上圩堤溃决。呼吁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治理,这与九八年时的倡议何其相似。

 

谁“动”了防洪大堤

 

与地方建设相比,如果国家在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兴建的重点工程也有掺假迹象,那么危害注定更大。

全部使用国债资金建设的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就是刚刚被媒体曝光的一例。它的投资概算达64.94亿元,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岸线长度近2000公里。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

然而,就在今年长江进入主汛期之际,审计署披露了这一工程存在质量隐患的审计报告。报告说:长江堤防隐蔽工程存在水下护岸抛石少抛多计,水上护坡块石以薄充厚等问题。而抽查5个标段发现,虚报水下抛石量占监理确认抛石量20.4%,由此多结工程款1000多万元。

目前,此案上报国务院后,有关部门立案查处,目前已逮捕21人。

令人瞠目的集体贪腐背后显示了监管缺失下的利益冲动。除了在工程结算中偷工减料,地方政府的房地产开发也“盯”上了水利建设。

据媒体披露,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东北部的苦池蓄滞洪区,原本是用来抵御源自中条山山脉的青龙河、涑水河流域的洪水,不想现在内部充斥着半人高的玉米地、2500亩的人造森林、假山、游乐场、休闲茶楼等。目力所及,几乎让人看不出其今时今日调蓄洪水的重任。

而更悲哀的是,变本加厉的利益驱动正发生在还将继续接受更艰巨抗洪重任的2010年夏天。

 

专家访谈:抗洪呼唤新思维

 

【主持人】邓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访谈嘉宾】杜平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在防灾方面,中国和西方差距很大的地方在于预防,为万一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我们没有把万一放在心里,只是怀着它不会发生的侥幸心理”

 

为什么每次灾害面前,都像“打仗”一样

 

《国际先驱导报》:今年的长江等江河安全又牵动人心。为什么洪灾总是源源不绝?其中有没有我们本可以避免的灾害?

杜平:从地理环境来讲,中国面积太大,什么灾害中国都可能沾边儿,甚至一年到头都有。比如,年初的雪灾、旱灾到现在的洪涝灾害,还有一些其他的自然灾害。而我们看到长江在中国的流经线路很长,这会延长灾害的时间。同一地理纬度下,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也会经常发生洪涝。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每次灾害面前,中国都像“打仗”一样?这种状况就有点不正常了。经济建设搞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一遇到大雨、洪水就觉得是不堪一击呢?除了“天灾”以外,我认为还是一个“老毛病”:求发展时忘了发展背后的根基——发展持续性的保障。

经济形势好、天气好的情况下,却很少考虑下雨的情况,这是一个短视的发展眼光。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Q:没有利益难有动力,要转变地方政府的“短视”很难。

A:是的。这跟效益一样。你需要人才和技术,但在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方面舍不得投资,因为它见效太慢,那你只能无功而返。防治自然灾害方面更是如此,觉得不会产生什么效益、没有利润,所以投资更加吝啬。其实只要财政拨款到位并有效使用,这样大破坏性的洪灾就不可能如此频繁发生。

当然,要真是洪水之大百年不遇,或是一百年只有一次,也就算了。但现在不是,每次都比前一次更严重。这样的后果就是一方面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牵制,另一方面积累的财富最后还是随水东流。

 

临时抱佛脚,就是没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Q:该怎么转变地方政府和地方干部偏差的政绩观?

A:从道理上他们都懂,说要从长远打算,但真正实行起来可能很少想到这些。一是看不到政绩,对一个干部的评核,以及对一个省、一个县的评核不是看修了多少水利工程,而是看财政收入是多少。没有财政收入,政府的各方面运行就困难。这种情况下,谁还会把钱投入到难以短期内看到效果、但又很关键的领域去呢?所以,只有当问题出现后才会觉得这个问题多么重要。

洪水是个典型例子,矿难也是一样。就是一个观念问题。只是看利益,得到利益后,其他事情都可以不顾。

Q: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一个干部称职与否。

A:对,干部的评判标准是一项,但如果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计划,比如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用于所管辖范围内的水利建设?如果没有强制性规定或明细,干部就不会把它当做任务来实行。这方面做得不好,工作、管理层面就是片面的。

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很多年,但问题是有多少领导人、部门在抓经济发展时,把生活环境、安全保障也考虑进去?只是问题出现了才“临时抱佛脚”。

 

我们总是有侥幸心理,而没有把万一放在心里

 

Q:我们发现,现在虽然并不缺乏大型的水利建设,但每次洪水来临时似乎总能发现各种豆腐渣工程。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A:说明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没有严格执行一套标准。比如建造房子,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房子里面的一些设施面积,看起来很累赘和浪费钱,但它们必须有。

在香港和新加坡,娱乐场所里必须有一个“自动灯”,看上去十分多余,但它能够在停电后作为应急措施而亮。在中国内地,大家舍得为此花钱吗?国外没有把意外当成或有或无的事情,既然是规定就必须做到。

当然,豆腐渣工程频现不只是技术的原因,还有政治上、管理上的原因,比如腐败,缺乏监督。

Q:您的意思是,让百年的工程真正抗百年,严格制定并执行建设标准,还需要监管工作跟上。

A:监管的机构和人都必须独立,不应该在体制之内,而且必须是专业人士。这种专业人士会对自己的知识非常尊重,他珍惜自己监督的名誉和结果,否则出现一个问题不只是建设单位负责,当地政府也要负责,而且监督工程设施的人也要承担责任,使每个人都要承担它的后果。如果没有承担后果,大家都不会按照严格的标准去做。

Q:我们与西方国家在抗洪方面的差距就在这里?

A:差距非常大的地方在于预防,为万一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就是我们没有把万一放在心里面,只是觉得它不会发生的侥幸心理。

Q:如果转变抗洪思维,能在短时间内把洪灾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吗?

A:短时间之内,考虑到中国那么大,而且过去一直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和精力太少,要完全避免和告别是很难做到的,但至少可以逐步地将这样的事减少。长江、淮河一带洪灾太频繁了,即便国土大,也太过频繁。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徐悲鸿的中国式婚外恋:为红颜辞去中央大学工作
  • 经济议题决定日本大选
  • 核专家谜案背后:美伊暗战早已开始
  • 进退维谷:朝鲜经济政策在变化
  • 冲绳:迷失在混搭的琉球国
  • 库斯科:大兀鹰与公牛之战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