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安德罗波夫(1914-1982)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最神秘的总书记和国家元首。他在卫国战争中组织游击队打击敌寇,他指导镇压了“匈牙利反革命事件”,他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克格勃当了15年第一把手,随后当了15个月苏共中央总书记便与世长辞。他到底是坚持苏式社会主义的强硬派,还是锐意改革的自由派,是斯大林模式的继承人,还是戈尔巴乔夫的先导者,谁也说不清。
团干部-外交官-中央书记-克格勃
1940年,26岁的安德罗波夫当选为苏联第16个加盟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的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次年,德国法西斯入侵,他组织了青年游击队。战后,安德罗波夫成为外交界新星,于1954年-1957年任驻匈牙利大使。
回国后安当了5年中联部长,1962年升为中央书记。当时他的远大理想是,有朝一日接替苏斯洛夫,执掌党的意识形态大权。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虽然他既不是赫鲁晓夫线上的人,也未参与倒赫阴谋,但赫下台后,苏共政治局“灰衣主教”苏斯洛夫坚持要把安赶出中央,让这个未来的竞争者去克格勃。这是因为,苏联史上尚无从克格勃回党中央的先例。
1967年5月安被任命为克格勃主席,一连干了15年。在他的领导下,克格勃茁壮成长,由惩罚机关变成世界上最庞大的情报机关,成了苏联的形象代言人。他因患眼疾而戴上的“蛤蟆镜”,被看作克格勃总头目的标志。
他很崇拜克格勃老祖宗捷尔任斯基。他与捷尔任斯基一样,全身心投入克格勃的事业。当时苏联约有3万名外勤专职间谍,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无孔不入,刺探国外机密,连西方各大城市商品价格的涨跌,也一日不漏地报回国内。为加强对内控制,他建立了有800名干部的第五局,负责追查地下出版物,肃清意识形态异端邪说。
在安任克格勃主席期间,苏联出了一则政治笑话:
问:苏联哪座建筑物最高?
答:位于捷尔任斯基广场上的克格勃大厦地下室。从那里可以观察苏联每个家庭、每个角落的动静。
但是后人还是认为,如果当时不是由安,而是由其他人来领导克格勃,苏联对内镇压可能会达到斯大林时代的规模。
15个月的总书记
安德罗波夫在离开苏共中央书记处时留下一句话:“我还要回来的。”果然,苏斯洛夫死后,安不仅回来了,而且坐进了苏的办公室,最后当上了总书记。迄今为止,与安一样出身特工的大国元首仅三人,另两位是老布什和普京。
到20世纪80年代初,老勃多次中风和心脏病发作,头脑迟钝,无力执政。计划缜密的安德罗波夫使了两招:动摇勃的威信、打击党政机关中的勃列日涅夫分子。
1982年9月,勃在阿塞拜疆党代会上致词。他开始念一份别人起草的稿子,居然没有注意到讲稿同大会毫不相干……
会场骚动。勃的助手慌忙跑到他跟前,把真正的讲话稿交给他。他出丑的镜头通过电视里直播传遍世界。不是克格勃插手,谁有能耐制造这等丑闻?
安德罗波夫要清除的对手中,第一个是勃的副手和第一接班人——克里姆林宫二号人物安德烈·基里连科。安德罗波夫抓住了打算出逃英国寻求政治避难的安德烈的女婿而被克格勃制止这一事实,从政治上搞垮了安德烈。
下一个牺牲者是勃列日涅夫的连襟茨维贡将军。勃列日涅夫让他任克格勃第一副主席,目的是监视安德罗波夫。1982年初,安德罗波夫立案调查一宗牵扯到勃列日涅夫女儿加琳娜的钻石盗窃案。茨维贡多方阻挠,并公开为外甥女辩护。几天以后,茨维贡头部中弹,死在克格勃总部办公室里。
现在轮到收拾老勃了。1982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65周年大庆,天气预报说这一天非常冷,但安德罗波夫坚持要勃列日涅夫按惯例参加阅兵。勃列日涅夫在两位助手的扶持下,走一步停一步,艰难地登上了红场检阅台。他站了好几个小时,面部肿胀,肌肉僵硬,机械地向游行队伍挥动着麻木的手。三天后,苏联第四任元首与世长辞。一周后,安德罗波夫取代了勃列日涅夫在检阅台上的位置,为他举行国葬。
安德罗波夫一上台就励精图治,把整顿纪律、改进党风作为突破口。他在担任总书记的就职演说中号召,“向任何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作更有力的斗争”。
他的反腐肃贪运动,矛头直指官僚政权。从1982年11月至1983年底,仅党中央、政府部长和州党委第一书记以上的高级干部,因贪污受贿或渎职而被撤换的就有90多人,包括内务部长谢洛科夫,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150个州级领导人中,47名被撤职。
然而,他把长期盘踞在安乐窝里的近1/3的高官赶走后,用自己熟悉并信任的克格勃干部取而代之。在安德罗波夫时代,13名政治局委员中有3名克格勃将军,比例超过斯大林时代。
他能否成为“苏联的邓小平
安德罗波夫从勃列日涅夫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处于停滞状态,靠出口能源和原材料,靠外国投资才勉强维持运行;农业和消费品工业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对东欧的控制已力不从心,国际上日益孤立;在科学技术上已降为二等强国。更严重的是,苏共越来越脱离群众。
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十分重视经济体制的改革。他在三方面作了尝试。第一,推行农业集体和家庭承包制。第二,在工业和建筑业中推广承包作业队。第三,扩大国营和集体企业的自主权,减少给企业下达的计划指标数量,提高合同作用,采用5年固定不变的经济定额,扩大企业在基金使用和物质鼓励方面的权力。
安德罗波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1983年苏联工业产值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扭转了多年来增长率不断下降和完不成计划的局面;农业产值增长5%;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3.5%;职工报酬有较多增长,市场供应明显改善。
但是,俄罗斯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多数认为,安德罗波夫未必能成为“苏联的邓小平”。
一是由于他虽然对苏式社会主义的弊病有所了解,但害怕动摇这一体制;二是他对应该怎么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并无定见;三是他未能组成思想解放、精明强干的领导班子;四是他对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成见太深。
当然,还有身体原因,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历史留给他的执政时间也太短了,满打满算,他执政只有15个月,其中3个多月又是在医院里度过的,未及大展宏图,否则20世纪末的苏联历史也许会是另一种走向。
他有良好的口碑
安德罗波夫身材颀长,举止文雅,富有教养,颇有学者风度。他英语流利,喜欢看原版英文小说,还擅长写爱情诗,但千方百计掩饰这些“资产阶级趣味”。他记忆力过人,几乎能逐字逐句地复述刚看完的百页文字。
就个人品质论,他极富魅力,能深入群众,平等待人,对秘书和周围工作人员给予高度信任。他反对奢侈豪华,工作态度孜孜不倦。安德罗波夫不论对家人,还是对自己,都始终严格要求,不搞特权,不牟私利。苏联放弃社会主义后,楼墙上勃列日涅夫和契尔年科的纪念牌被人敲掉,而安德罗波夫的纪念牌迄今仍安然无恙。
身为总书记,安德罗波夫的月薪同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一样,为1200卢布,相当于当时苏联职工平均月薪的5-6倍。但他省吃俭用,常常把工资的一部分交给秘书,让他给一所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短上衣。
苏联解体后,几乎所有苏联最高领导都遭人诟病,安德罗波夫是唯一的例外。不仅如此,他于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任共青团领导的卡累利阿,2004年6月为他新立了一座3.5米高的不锈钢纪念碑。这是苏联解体后首次为原苏联领导人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