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一个自我放逐的时代

时间:2017-01-26 08:01来源:大西北网-中国书法初始化 作者:石空 点击: 载入中...

 

    楼兰消失之谜。


    公元330年春天,虽暖乍寒。在楼兰城外的军士正在认真检查排队等待过关的百姓。军士在一个柴火商面前停下来,检验完毕后,把银钱给了他,并和往常一样把这件事记在木简上,并郑重其事地写上了当时的年号--建兴十八年。


    建兴是西晋皇帝晋愍帝司马邺的年号。建兴年号只是用了4年,而这里还在使用建兴十八年的年号。可怜的生活在与世隔绝沙漠中的他们,沿用着早已废弃的年号,每天望眼欲穿等待着。


    ……无边无际的黄沙像雾一样鸣叫,风卷起黄沙在肆无忌惮地滚动着、哆嗦着,从天的这边滚向天的那边,一切都被风沙掩埋了。


    沙漠给人的印象只是一片黄色。其实,沙漠是一个颜色多样的世界。沙漠里面是由米粒大小的沙粒组成,每一颗沙粒都有自己的颜色--红的、绿的、蓝的、黄的、紫的,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颜色都能在沙漠中找到它的原色。


    这里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


    楼兰,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在新疆若羌县境内。它西南接且末、精绝、于田、北连东师、西北通焉耆,东通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早在史前楼兰就是一座着名的”城廓之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就在楼兰分道。司马迁《史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汉书·西域传》称:”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西汉时,楼兰的人口达1.4万,商业发达,繁荣昌盛。在汉匈争战中,楼兰时而向汉,时而降匈,苟安于两大政治军事势力的夹缝之中。


    汉武帝通西域后,楼兰一度投向匈奴,攻击并劫掠汉朝使者和商队,致使汉与西域的交通受阻。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赵破奴、王恢率兵数万从敦煌出发,直击姑师、楼兰。擒俘楼兰王,并封王恢为:告侯。匈奴知楼兰投汉,又发兵攻打楼兰。楼兰只好将两个儿分别送去作匈奴和汉朝的人质,以求自安。后匈奴质子被封为王母,亲近匈奴,背向汉朝。尉屠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派傅介子一行30余人前往楼兰,设计杀楼兰王子,立尉屠耆为主,改国名鄯善,并遣发史兵率屯田抚,在玉门关至楼兰沿途修置烽燧亭障。东汉公元2世纪初曾派班勇主守楼兰,在此建立了西域长史府,一直延续到魏晋。


    按考证,楼兰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并生养繁殖,青铜器时代曾一度十分繁荣。然而,在大约1700年前后,楼兰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


    地质学者曾分析过楼兰消失的成因:在距今7-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阻隔了印度洋暖流的走向,对中国西北的气候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致使印度洋的暖流无法到达东亚地区。而正处于这一地区的罗布泊则面临干旱之灾。从此,干旱和沙漠化大规模侵蚀这一地区。另外,一个偶然的事件加剧了罗布泊地区的干旱化过程:孔雀河上游曾发生过一次滑坡,滑坡堵断了孔雀河河道,致使河流改道,流向罗布泊的河水中断。河流改道后,汉王朝曾派索勒率兵1000人又联合鄯善、焉耆、龟兹三地3000人、疏治河道,以解楼兰缺水之患,但虽经努力却无济于事,楼兰终因河流改道而荒废。


    关于罗布泊及外在其流域的楼兰的消失之谜,除上述地理环境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致。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人类的过度开发破坏了楼兰的生态体系,大量树木的砍伐和对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这一地区生态的急剧恶化。


    二、瘟疫的肆虐。楼兰城突然经历了一场急性传染病,瘟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袭击了楼兰,一家又一家的人在病痼中死去,毫无抵抗力的楼兰人只好选择了弃城而逃。他们来不及收拾行囊、打点行装,在一个早晨仓皇而去。这从楼兰遗址中发现的尚未带走的粮食、食品可见一斑。在流行病的面前,恐惧弥漫全城,选择生的人们扶老携幼,沿着塔里木河毫无目的四外逃散,只要离开楼兰城--离开得越远越好,并且他们根本不敢在若干年以后再次回来看望生于斯养于斯的故土。


    三、战争的毁灭。夹在中原王朝和西域列强之中的楼兰,连年遭遇战乱,民众苦不堪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完全处于绝望之中的人们,不得不放弃故国而远走他乡,因此,楼兰成为一座毫无生机的鬼城。从此,无人再敢踏进楼兰去寻找他们的梦。


    也正是这样偶然中的必然性使楼兰保持了1600年前的原样。也为后来的考古保留了美艳妍丽的”楼兰美女“,也保留了被视为罕世珍品的”楼兰残纸“.


    楼兰似乎是在某一天突然销声匿迹的。它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的过程如存在一样的波澜壮阔,成为了千古之谜。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时法显高僧西行取经路过此地,这里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髴一派”古来白骨无人收“的荒凉破败凄惨景象,自此这一名城轰然倒下,迷失在茫茫沙漠之中了。


    楼兰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已经是1600年以后了。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在新疆探险,他的探险是军事目的还是人类好奇,也许兼而有之。那天探险队在沙漠中艰难地行进,向导爱克迪丢失了一把铁锨,顺原路寻找途中遇到沙暴迷失方向,意外地发现了一座风沙掩埋下的城堡,告诉了斯文·赫定。斯文·赫定对其进行了挖掘,从而发现了楼兰古遗迹。接着,英国人来了,美国人来了,日本人来了,一批一批的外国探险家抵达楼兰,挖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文物。其中,就有570余件楼兰残纸和简牍。


    据这些探险家们的资料,当时他们雇佣的苦工中,有牧民、也有猎户、渔民,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罗布泊地区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楼兰残纸的发现地,古时属于西域36国之一的鄯善国。残纸中提到的李柏曾任西域长史。西域,有广狭二义,广义是指我国新疆及中亚、南亚、西亚,皆称为西域,狭义是指新疆天山南北,一般指葱岭以南(今帕米尔高原),甘肃敦煌以西的地区。鄯善国远距敦煌300多公里,在丝绸之路的必经地白骨堆之南的河岸边。它是汉朝和西域的必经之地。


    西汉初年,强大的匈奴横亘在汉与西域之间,对汉王朝构成极大威胁。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发起对匈奴的河西战争,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史记·大宛列传》记:”这次战争之后,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赶走匈奴,汉朝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实行移民充边和屯田的政策,以确保通往西域的门户不再关闭。《史记·平准书》记:”初置张掖、酒泉,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可见,当时的移民戍边屯田的规模是何等之大。汉简记载也证实”戍田卒千五百人为■马田官写泾渠,乃正月巳酉淮阳郡。“河西四郡设立后,汉朝又在楼兰设立了西域长史府。楼兰汉朝的交流方便多了。


    西汉至魏晋是河西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其一是中央王朝国势壮大扩疆拓土的需要,加大对河西四郡的投入,确保对西域的控制。


    其二是丝绸之路开通后,河西地区成为联通长安与西域的大通道,商业繁荣,社会昌盛,领全国开放风气之先。


    其三,河西地区自然条件良好,地势辽阔,耕地平整,水系发达。域内有氐置水(今敦煌县党河),籍端水(今瓜州县、敦煌县疏勒河),呼蚕水(今酒泉市北大河),羌谷水(今张掖市黑河)、谷水(今武威民勤县石羊河)等五大河流贯穿其间,水草丰茂,物产丰富,畜牧兴旺。


    其四,”八王之乱“之后,中原陷入连年战乱,烽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河西地区抚恤贫穷,轻赋薄税相对安定祥和,为当时国域内唯一的一方和平净土。于是,中原流民纷纷奔赴河西。一些名仕学者也随往西迁,带来了中原文化和生活习俗,使之与当地文化进一步融合贯通。


    其五,这一时期,河西教育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兴儒教、倡佛学、设立学校、培养人才,使东汉以来被破坏的学校教育制度得以恢复,张轨当政时期,在凉州设”崇文祭酒“,”行乡射之礼“,倡导教化、表彰忠孝礼义、推崇清贞德素、高才硕学、着书经史、惩恶劝善、整顿纪纲,使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以上五种原因,使河西地区人口大增,才俊汇集,呈现出中原与河西人才、思想观念、生产技术的大交流,大融合。


    河西地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楼兰残纸及居延汉简等考古文献对这一段历史有大量记载。同时,我们也以这种社会文化为背景,把甘肃河西和楼兰联系起来,从联通中西文化的丝绸之路大语境中去考察和研究。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书法:在回望中寻求新发现
  • 楼兰残纸与五体书法的形成
  • 中国书法最早的纸上墨迹
  • 魏晋时期书法讲习与临摹
  • 魏晋时期的西北书派
  • 魏晋时期的西北书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容铁先生书画篆刻展今天上午在甘肃美术馆

      容铁先生是一位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身的复合型艺术家,也是中国唯一一位集中国...

    • 有龙则灵

      近来对于“龙的传人”,却有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该叫“蛇的传人”,因为国人始祖...

    • 毛笔开展的沿革

      我国制笔有着悠长的前史,笔的使用能够追溯到新时期年代,战国时期,蒙恬年代的笔...

    • 赵之谦临《武荣碑》

      汉 《武荣碑》原拓释文: 君即吴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长史之次弟也。廉孝相承,亦世...

    • 簪花字美

      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华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 书法艺术的指尖传承

      皖北沙书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技艺表演,是用手撮捻细沙或石灰挥洒成字。近日,记者来...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