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兰白定”1小时千万人口都市圈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和扶贫标杆城市

时间:2020-06-27 16:4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任佳佳 张小燕 点击: 载入中...

  编者按

  
  “建立‘一圈两翼带多点,一河三山半城绿’未来发展格局,以兰州为核心,实施都市圈的市外扩容,构建形成“兰白定”1小时总人口千万人都市圈、大兰州经济区;高效配置兰西城市群资源,推进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扶贫标杆城市……”
  
      又是一年红七月,陇原大地草木葱茏、生机勃发。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考察,赞誉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极大增强了兰州人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为全方位集中展示黄河兰州段的地域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也为新时代兰州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到金城河畔“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河湖泊的保护与治理始终牵挂于心,多次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陇原这片土地始终充满着赤子之心,始终饱含着深情大爱。
  
      一年来,总书记到过的地方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书记关心的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总书记推进的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效。这个红七月,在纪念建党99周年的前夕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考察一周年之际,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踏访黄河之滨,深入观察近一年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显著变化和深刻变革。以“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展特色党日“黄河云论坛”活动,倾听各界声音,广大党员干部循着总书记的足迹,聚焦生态环境、创新驱动、国土空间规划、单位改革发展等内容,集中研讨和展示规划院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际行动、实际成果的兰州答卷,书写描绘好新时代兰州改革发展新画卷的奋进与豪迈。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兴。
  
   流经兰州市域123公里的黄河,是兰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带、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她从“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接续而来,在兰州主城区穿城而过,在黄土高原画了一个优美的“几”字弯后,又经渤海湾恢弘入海……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和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金城兰州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他提出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作为历史性大手笔和城市发展里程碑,正在加速推进的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兰州改革发展的百年大计,规划建设成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的城市精品、发展力作,也是兰州人的伟大梦想和不懈追求。论坛指出,兰州新一轮规划建设,应有清晰明确的战略定位,关键要统筹结合做好“黄河战略”即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篇文章。
  
  战略引领抒写黄河之魂大文章
  
  “规”为起,“划”为落。
  
  黄河上游是重要的生态宝库和生物基因库,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黄金水道”;沿黄经济带地处欧亚大陆桥中心,处于我国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富集、人文历史深厚、对外开放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黄河兰州段分布的大片集中适宜建设区主要分布于黄河谷地、秦王川盆地、白银盆地、榆中盆地、洮河河谷、临夏城区-临夏县城走廊等地,两岸分布着兴隆山、官滩沟、石门、刘家峡水库、湿地、百年铁桥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生态环境和重要的发展机遇。
    
  “黄河战略”能够让兰州重塑与母亲河的连接,变“屏障”为“资源”,迈向未来的黄河时代。兰州市通过战略发展,将打破城市东西带状发展格局,建立携河发展下的“一圈两翼带多点,一河三山半城绿”未来发展格局:即实施“一圈两翼”发展策略,着力打造包含兰州中心城区、兰州新区、白银、榆中创新城、定西在内的“大兰州”都市圈;“东翼”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西翼”兰西城市群、黄河上游经济带,经济发展呈现“一圈”引领、“两翼”齐飞的良好态势;区域内包含红古、永登、平川、景泰、靖远、临洮、临夏、永靖等多个重要节点城镇,将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西接、北拓、中优、南控、东进”五带城市发展布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生态立市的决心,厚植发展优势,让黄河成为“城中河”,推动城市由沿河发展的河谷盆地、跨河再造兰州战略到黄河时代的跨越发展;将围绕在城区的山脉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形成山城相拥、城田相融的“山水城人绿”互动融合的生态格局;在现有东西城市轴线基础上规划南北城市轴线,形成整个城市簇群式联动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支撑引领战略发展,兰州市需要一部科学、高定位的“战略”发展“文章”。
  
  一川如画山水诗和建设生态治理修复示范高地
  
  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黄河流域应成为最美中国的典范、山水人文的诗卷。在“战略”发展战略中展现“一川如画、山水诗和、福美家园”的目标愿景,让黄河兰州段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黄河沿线建设成为“诗意浩荡,情采飞扬”的高端滨水区域。“黄河文章”包括了区域中心城市和幸福宜居山水名城两方面的内容。
  
  区域中心城市:生态治理修复示范高地,产业战略转移创业基地,国家战略支撑大平台和内陆双向开放高地。创建中心城市的重点在于创新和开放。生态治理修复示范高地和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生态定位;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战略转移基地和内陆双向开放高地是在“一带一路”开放格局下兰州市战略地位提升的体现。
  
  幸福宜居山水名城:高原山水特色生态文化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兰州山、河、城特色鲜明,是具有高原生态特点的文化名城,以水造景、以水美城、水城相融,建设幸福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既有优质资源,又有深厚基础。
  
  定格局 · 一川如画
  
  针对如何擘画和部署黄河上游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论坛强调,要基于战略思路、职能定位、生态安全、城镇结构统筹谋划城镇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等战略格局,在此基础上以重点轴线和都市圈为主体形态,促进人口经济集中集聚发展,使得黄河上游区域城市功能联动、活力互动,携手共建,共写诗篇。
  
  区域服务中心核。黄河“几字弯”区域是黄河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5省(区)接壤地带,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发祥区。作为区域龙头的兰州要率先打造区域化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形成与长江经济带南北呼应的“黄金经济走廊”。同时,新的“西三角经济圈”(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城市群),为兰州发展区域中心职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要加快提升兰西城市群的整体功能,以中心城市辐射圈域半径作为界定兰西核心都市圈范围,将城市群划分核心区和拓展区,促进形成核心城市、重点城市和特色功能性节点城市优势互补、功能错位、协同发展的簇群式格局,构建多层次协同合作的城市群治理机制。
  
  优化提升兰州-西宁的专业化支撑功能,形成城际协同互动、区域整体性强、能够有效支持西部开发和国家面向欧亚大陆全面开放的发展态势,构建对外开放新走廊,发挥沿边通廊开放门户作用,增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建设“通欧(欧洲)达海(印度洋)”贸易的节点枢纽,并与国内纵深腹地尤其是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一带一路”中重要的支撑板块。协力打造创新发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双城记”,共建融合型兰西城市群。
  
  头雁效应提升一体化格局。发挥区域“旗舰”引领,扩大“朋友圈”版图。借助时代转型的契机,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四个更加”兰州城市发展驱动力和竞争力;履行国家使命,构建丝路文化融合的重要支点、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后方、国家城镇化资源转型的重要示范、高原生态保护可持续的重要保障的“四个重要”,发挥国家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头雁担当,肩负引领全省的全方位开放,引领全省的转型创新,引领全省的脱贫攻坚,引领全省乡村振兴的“四个引领”,彰显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机遇。按照“内陆开放高地、生态治理修复示范高地和产业战略转移创业基地,国家战略支撑大平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总体定位,发挥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在行政等级、城市能级方面的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与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在产业上下游协作、区域环境共治、基础设施连通等方面加强互动。 
  
  
  高原河湖山水生态经济先行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发挥自然和人文景观优势,依托沿黄经济发展带、河西走廊、银川盆地以及青海湖等湖荡区域,将兰州市域生态划分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城镇建设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功能区的四类生态功能区;将兰州至东向榆中、定西市,南向临夏市,西向海东、西宁市,东北向白银市,北向兰州新区、景泰,西北向永登、武威市六大对外通道两侧进行综合生态治理,建设六条绿色生态通廊,也是城镇发展建设廊道。形成北部生态防护屏障和南部生态保护屏障,全域整体生态结构再融入并组成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两大屏障。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绿色健康等特色产业,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以生态产品供给为主体促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积累财富、共同富裕的生态经济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为黄河上游城市群打造一片永续绿色开敞空间,建成我国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
  
  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坚持以水而变、量水而行,推进黄河流域左右岸互动、山水城融合。依托区域内黄河、青海湖自然水体,尊重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的山地地貌、水系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发挥各类自然地质地貌的景观价值。制定高原生态水网、高原绿灌溉水网、高品质城乡安全水网、高原智慧立体水网,塑造出河湖沟渠、湖泊库塘交织相映、山水连天的高原河湖山水公园城市。   
  
  城市群创新服务走廊。发展环兰州城市(都市圈)连绵地带,应该是兰西城市群最重要最显著的创新服务中枢走廊,也是沿黄经济带开放的先锋地区。采用城市簇群圈层发展模式,以兰州市为核心,实施都市圈的市外扩容“提升中心城区,打造榆中生态创新城;强化兰州新区,联动白银;串联带动红古(以新材料、现代物流为主导)、临洮(以旅游、商贸服务、农产品加工为主导)、永靖(以旅游、居住、特色产品为主导)、定西(以商贸物流、医药化工为主导),构建环兰州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打造“米”字型创新服务中枢走廊。依托中心城市沿线集聚的优势,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城市综合服务质量和集成商功能,提高对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融合创新、生产和市场的集成功能,作为兰西地区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核心承载区域,辐射带动沿黄经济带和西部地区发展。
  
  建设“兰白定”都市圈。以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榆中创新城为核心区,以铁路、公路和沿黄经济带为轴线,以定西、临夏、甘南等重要城市和红古、永靖、临洮等城镇为节点,构建形成“兰白定”1小时总人口千万人都市圈、大兰州经济区;加快推进兰州、白银同城化发展,以白银市主城区、白银高新区、平川区为重点,加快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白银市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兰州榆中生态创新城与定西科技新城一体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行政资源上的赋能,更有力的参与城市竞争,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了更多的想象力。
  
  共同把兰西城市群建成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活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合力推动城市群主轴建设,依托综合性交通通道,以兰州、西宁、海东、定西等为重点,加强沿线城市合作发开建设,重点建设甘青宁区域(红古—民和)合作示范区。顺应兰西城市群一体化融合加快发展态势,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跨省一体化保护、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通道资源整合协作、跨省公共服务合作共享、省际交界地区合作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先行示范为抓手;加快推进省级交界民族交融地区经济互融,建设成为甘青民族团结进步的“样板区”,为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合作提供“西北经验”。
  
  共同推进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兰州一西宁全国性综合开放门户;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新高地,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扶贫标杆城市。着力打造大兰州、大窗口、大商贸、大枢纽、大产业,增强对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到2035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标杆城市,做大城市规模提升省会城市发展势能。
  
  
  塑形秩·山水诗和
  
  兰州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上下游发展阶段和水平有差距、以及各区县市对保护认识的不统一。因此,如何做好“统”的文章,形成合力至关重要。通过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交通链接三大举措,统一国土空间县(市)、区发展思路,理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构建一河上下统筹发展、和谐如画的市域格局。
  
  统筹生态保护,加强保护治理,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带。
  
  强化“生态+”与“人文+”,从曾经的“生态屏障”到未来的“城市绿核”和“城市会客厅”的公园城市。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是人、城、境、业、文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论坛提出,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兰州规划建设中,可通过五条路径实现:
  
  优水:刘家峡水库I类水质、黄河干流及支流II类及以上水质;统筹取水口设置,主城取水口上移至刘家峡水库;建立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机制;
  
  净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0%。
  
  高林:围绕“黄河上游的城市绿心、高品质的市民游憩乐园”的总体定位,陇右国家公园(规划)7万平方公里全域的总体策划研究,6000平方公里示范区概念规划:兰州南部的兴隆山-马啣山-皋兰山三山山脉,为水源涵养区,加强生态保育,展现天然林区风貌,对主要面山区域、森林公园、田园风光及城市边界进行空间格局管控;北部为构建兰州新区、白银及周边辐射区百万亩防护林的防风固沙生态区,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基底,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突出高原生态戈壁特色风貌;东、西部突出榆中生态农业区及永登文化旅游生态涵养区,形成全域生态网络格局,充分发挥“山河林田湖草”等各类自然地貌的景观价值,彰显高原山水相融现代都市风貌。国家公园形成链接兰州“一圈两翼带多点,一河三山半城绿”的功能纽带,是“山水城人绿”互动融合的最佳示范区。
  
  低碳:节能减排,强化低碳发展,推广新能源使用。
  
  高品质:提升环境品质,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黄河既是兰州的生态发展轴,也是重要的公共空间。“一河三山”生态资源与主城区、新区、白银、创新城整合形成公园城市,以“绿”为城市功能组团,为我们提升高品质的“中央绿核”国家公园。建成后城市绿地率大于50%,把生态价值体现出来,将绿地空间开放给公众,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同时更强调对于影响山水文化意象的山体的生态修复,并强调跨区域、跨部门综合治理综合整治,提升流域水环境。  
   
  
  统筹产业发展——加强转型升级,打造绿色高效的产业带
  
  聚焦“新区、港区”职能升级,充分发挥工业化的产业发展基础,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国家生产力布局导向以及推进形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成为国家物流、信息流和能源流三大枢纽,提升兰州参与国际职能分工的能力。
  
  引导新旧动能转换。一是提升政策平台。依托“两区”可面向欧亚,加大对外开放,建设跨国贸易投资服务平台和进出口加工基地,打造重要口岸物流中心和国际旅游集散地。争取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积极发展更多类型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丰富国际化功能培育,配套国际化标准服务区。二是打造地区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高端综合服务业基地,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建设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构建多层次天然气储备体系,建立地下储气库。对沿河各个园区和企业进行退、减、调、增的分类产业政策,引导传统产业转型,打造黄河生态经济带。
  
  培育新兴特色产业。一是推动商贸物流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积极拓展跨境电商、采购平台、定价平台、结算平台以及国际商贸物流信息平台等生产服务功能。二是在兰州本地培育全国对中东输出石油装备生产组织和技术服务中心地、陇货及青藏特色产品生产服务中心地。三是积极与郑州、天津、长沙、重庆等班列城市合作,形成联盟,降低运行成本。
 
  统筹交通联接——加强快慢结合,打造便捷顺畅的交通带
  
  快速交通:提升铁路枢纽服务能级,加强港产融合。研究新增特色班列线路,针对兰州能源装备的市场,研究开辟兰州至中东-西亚班列。发展“空港-铁路-公路”三合一综合枢纽和“港产城”一体化枢纽,提升枢纽区域竞争力;建立空港-陆港联动,发展客流空铁联运,货流多式联运,扩大机场服务的能力和范围。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的国际枢纽机场和建设航旅融合特色机场,飞入“国家4小时航空经济圈”(即构建以兰州为版图几何中心,覆盖我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到达东亚、中亚、南亚主要国家的四小时航线网络)。完善加密面向中西亚和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路,增加季节性特色旅游航线,发展进新疆进西藏枢纽机场。规划形成“两环、八射”的环放式市域高速公路系统总体格局。“两环”为兰州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内环和涵盖兰州都市圈的高速公路外环;“八射”为兰州至西安、成都、西宁、银川等方向的放射性高速公路。  
  
  不仅是铁路、公路等快速交通的联系,更强调沿河“三慢”的体验型交通,贯通水上交通,打造水上诗画游,联通绿道,对伸向腹地的县乡道进行景观改造,打造丝路赏景游。
  
  水上交通:逐步恢复黄河兰州段航运功能,开通刘家峡-八盘峡、八盘峡-河口、河口-小峡航运线路,新建八盘峡码头、河口码头,提升改造什川码头,丰富黄河兰州段流域的综合交通体系。贯通航道,在兰州黄河段已规划吴家园、徐家湾索道、金港城、杏花村、盐场堡、杨家湾、青城、兰州八个码头,增加至永靖至白银、靖远、景泰等地的码头建设,结合河道疏浚,拓宽水面、增加水深,实现黄河水网的连接贯通,构建通达的水上旅游线路,打造“水上诗画游”。
  
  绿道交通:黄河风情线南北滨河路绿道系统,形成绿色、安全、舒适、便捷、经济的绿道,形成快速功能性绿道,休闲、游览绿道及黄河风情线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打造“绿道健行游”。
  
  美丽交通:对联系景区、美丽乡村的县乡道进行景观化改造,打造“丝路赏景游”。建设国内外有吸引力的登山健身步道,九州长栈道是横贯临兰州市区北部山峦间,东西长约66公里,是华夏高原山地第一长栈道,与黄河南北两岸湿地健身步道系统贯通,构建山山相依、山水相连、城乡一体、全域可达的步道系统,并串联风林关、玉垒关、金城关、王保保城等历史文化遗存景点,共同展现丝路古金城文化的神韵。依托步道系统工程,利用核心景区范围内现有黄河提灌泵站,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山地水系生态修复系统建设,将生态湖泊和蓄水塘与各冲沟、沟渠相连,形成四季流水的清溪,美化城市环境,提升景区品质。
  
   
  融活力 ·福美家园
  
  人文之美——留白生长,隐逸栖居
  
  通过“留白增绿”,以最少的干预,实施有效的引导,实现可控的效果。
  
  在兰州的社区营造策略中,提出可复制推广的三种社区营造模式,促进城市单元有序生长。慢生活模式倡导兰州进入15分钟生活圈,通过更舒适的空间尺度和更多关怀的公共设施,营造更优雅的社区慢生活;公园生活模式将兰州自然山水环境与城市的空间单元的营造融为一体,将自然资源成为评价社区品质的重要指标,形成组团+山林、社区+河流、邻里+公园、街坊+口袋公园或林荫道的模式;市井生活模式目的在于复兴兰州传统老街巷和市井文化,并融合当代开放式街区理念,打造有特色、有温情的街巷空间的生活场所。
  
  ②回归亲水的公共生活,引导公共空间和生态景观。
  
  建设慢行缝合的城河空间,加强滨河与腹地联系。强化亲河空间步行可达,整体加强两岸互动,促进人水共融,增加慢行垂河绿道,街区至黄河沿线增加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局部铺装等,连通点间隔不超过500m,增加渡轮缆车节点联系密度。黄金地段街区与滨河绿地一体联通,研究地面交通下穿。   
  
  活力之美——大气蓬勃,与时俱进
  
  丰富滨河体验,增强两岸功能互动和景观延伸。通过多元功能岸线丰富滨河功能。植入国际职能、区域职能,引入大师经典之作,围绕黄河打造具有世界级知名度和影响力城市客厅,植入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高水平服务。
  
  健全山河观景体系,打造最美兰州城市阳台。依托城市重要景观轴线,通过竖向慢行交通组织,视觉廊道的腾留,打造节点城市阳台,俯瞰河山美景。
  
  以文化单位历史遗存为触媒,打造多元特色艺术街区。依托创意文化单位,活化历史遗存、街巷,打造多元文创热点地区,为兰州塑造更多文化氛围浓郁、让人留念的特色地标场所,让兰州成为一座被青年和新兴人群热爱的城市。
  
  深度链接活化市井特色,让“兰州夜市”成为兰州最具吸引力的名片式体验。联动滨河空间和文保单位,焕活古城夜商业;整合整治夜市街道,美化沿街店铺立面;规范“夜市”的区域范围、品牌标志形象和经营时间。
 


  
华灯初上,兰州滨河两岸灯光璀璨
  
     
  幸福之美——山水营城,理水为脉
  
  智能推演,山水定界,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结合城市空间拓展智能推演、生态敏感性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因素,以山水为主要依据,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使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重点从过度依赖增量转为增存减并举。推动城关区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及专科院校、物流和专业市场、一般性制造业四大类功能疏解,缓解改善大城市病。
  
  结构重塑,优势互补,由大尺度扩张向重点和特色节点突破的转变。
  
  依托重要价值空间,培育专业化、特色化的战略功能区,推动功能-交通-公共服务-政策耦合匹配。以三滩、雁滩地区为代表的文化品质潜力区,强化生态与文化价值,黄河两岸品质提升;以空港综合枢纽、国际陆港、兰州西站为代表的国际化/区域职能培育潜力区;以“三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潜力区;以什川镇、树坪镇、苦水镇、青城镇等生态涵养与旅游服务结合的特色小镇为代表的生态服务潜力区。
  
  
  
   母亲河的底色与气质
  
  沿黄地区,既是塑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区域,也是保护与建设矛盾交织的区域,更是融河融城发展的着力点。聚焦黄河主轴,做好沿河区域的“黄河文章”,才能激发兰州发展的新优势,增强市域统筹发展的凝聚力,在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设立“黄河上游国土空间规划智库”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情况汇报时指出:规划是龙头,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不仅指编制,同样也包括实施,既要编制好规划,也要实施好规划。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在规划编制环节提出了“规划编制实行编制单位终身负责制”。一方面,从规划长远性、实施长期性特征出发,要求规划编制单位不能一张规划图纸了之,而是要面向实施统筹考虑规划后续执行操作、动态适应和持续优化问题,体现了国土空间规划向“统筹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动态型规划转型的明确导向;另一方面,从区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要求规划编制单位长期跟踪、持续关注规划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履行对所编规划的全周期服务职责;同时,对规划编制中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明确了责任主体,体现了国土空间规划向“目标引领和底线约束”治理型规划转变的引导方向。
  
  黄河上游国土规划也将结合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专项治理问题,积极探索相关人才建设。其中,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单位承担着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保障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重任。如何加强国土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是国土资源规划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云论坛结合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云论坛提出,新时期自然资源领域的管理职能庞杂、涉及业务面广,需要加强与各领域的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我国省会城市自然资源局均有勘测、规划、评估等技术服务机构;国内同行业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是同类整合。兰州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政府财力有限,更应“勤俭节约”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各类技术服务工作。
  
  测绘院、规划院、园林院等单位多年来长期承担着兰州市勘察测绘、规划建设、风景园林、公用设施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积淀了历年来的兰州市历史数据资料和现实数据资料,培养了一批扎根西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兰州城乡建设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兰州市财力有限,更要加强统一自然资源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要对从事土地资源、地理国情、水资源、林草资源等测绘规划评估队伍进行整合,为自然资源系统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而建立市属企业化专业队伍。事实证明,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升,就要充分依靠海量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数据和技术做支撑;并要充分依靠行业内的专业化人才通过采集、更新、维护、规划、评价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和开发利用。这些单位专业相近、优势互补,整合组建“集团”,可以保留一支持续为兰州自然资源规划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使人才资源、数据资源形成合力,将为今后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通过多家单位的逐步整合,实现资产与资质的做强做优做大,形成集自然资源调查、测量测绘、国土空间规划、地理信息、土地评价、风景园林规划、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等于一体的高新企业。主要为自然资源行业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与基础研究的专业技术服务,既为政府服务,又为各院提供各项目前期策划、市场研究与拓展服务。
  
  论坛提出,可在“集团”里设立“黄河上游国土空间规划智库”与“兰州市自然资源规划服务中心”,主要任务是开展城市长远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年度城乡建设工作计划与任务;承担重大规划项目的前期调查与研究;协助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法定图则;协助完成重大规划和建筑项目的设计招标组织等工作;同时积极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设、实施管理政策进行评价,并及时对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为兰州市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兰州市城乡建设发挥积极作用。(鑫报/大西北网  特约记者任佳佳  记者张小燕)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南:打造具有民族特色脱贫攻坚的“甘南样板”
  • 打造甘肃数字经济发展新名片
  • 兰州市提升食品安全控制水平 打造示范引领食品小作坊20家
  • 携手打造“数字中国”甘肃样本——甘肃省“上云用数赋智”行
  • 西固区打造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新高地”
  • 兰州依托延绵600多平方公里丹霞奇观资源打造全新旅游目的地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