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之际,家住甘肃省金昌市的金川公司退休劳模乐邦才一家三代团聚。翻开旧照片,憧憬新生活,乐邦才谆谆告诫儿孙三个字:踏实干。
乐家三代人在家中合影。杜哲宇摄
1971年。快30岁的复转军人乐邦才坐了4天3夜闷罐车,从辽宁省营口市抵达甘肃河西走廊。在一片敲锣打鼓声中,他与200多人踏入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来到金川镍矿。
今年76岁的乐邦才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天踏上戈壁滩时的情状。“没有树,都是土路。”部队教导员临行前叮嘱:“到西北肯定是苦,但过去了要踏实干。”
当时正是金川艰苦创业时期。1958年,地质工作者发现金川硫化铜镍矿。金川镍矿的建成投产,使中国甩掉了“贫镍”的帽子。
到西北去,到金川去——这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建设队伍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戈壁滩上。矿山下一度搭起几公里长的“帐篷街”,建设者们称之为“幸福街”“长安路”。到1960年末,矿区工地的建设者已达12000多人。1964年,矿区生产出第一批电解镍22.43吨。
乐邦才展示劳模奖章。杜哲宇摄
当时采矿基本靠人工操作,安全帽是柳条编的,如果铅笔从30米溜井直落下来,可以穿透安全帽。乐邦才有很多理由抱怨甚至离开,但他心存一个信念留下了:“没什么克服不了的!”
1981年,国务院同意甘肃省设立金昌市。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镍基地建设。4年后,20岁的乐国彪从重庆落户来到金昌。在那里,他见证了金川新时期的发展。
1985年,金川产镍2万吨,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目标。厂区一片火热景象,职工人数达27700多人。乐国彪通过文化课考试,被分到冶炼厂。
“爸爸话少,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就看他行动。”乐国彪说。在他的印象里,乐邦才“下班回家棉袄总是湿的,全是汗,走路挺疲惫的,晚饭后倒在床上就能听到呼噜声”。但乐邦才不曾叫苦叫累。攻坚时期,他曾三天三夜住在井下。
“就踏踏实实干。”这是乐邦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了乐家家训。
乐国彪在检查产品,等待装车。杜哲宇摄
1993年,乐国彪当上工段长,管理80多名工人。1995年,他被评为金昌市劳模。乐国彪前后也遇到过嫌累嫌脏的工友。他的办法和乐邦才如出一辙:踏实干,做给大家看。
当时火法冶炼,反射炉上呛得很,粉尘弥漫。乐国彪的女儿乐晓玲回忆,小时候跟爸爸到车间班组休息室写作业,都不敢出休息室的门,只要出去转一圈回来,脸都是黑的。“爸爸说,虽然累,但是能靠自己挣钱养活这个家,就很满足了。”乐晓玲说。
“这是我们家一贯的家庭教育。”乐晓玲说,“干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就行,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到最后什么也干不好。”
进入21世纪,金川集团调整资源结构,进军海外红土矿市场,同时延伸产业链,深入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
“稳步前行”,“镍都”如此,乐家三代也是如此。2010年,乐晓玲从湖北一所高校毕业,选择了回家。
10年里,乐晓玲在金川集团下属一家负责新材料开发与销售的公司工作。电池材料、二次资源再生利用……这家公司探索着金川资源利用的更多可能性。
半个世纪以来,从采矿、冶炼,再到产业转型升级,乐家三代也在不同时期参与集团主营业务。
乐晓玲在整理车间安全数据。杜哲宇摄
大半年前,乐晓玲从化验员转岗为安全员。“原来每天保证数据准确,现在要保证整个车间安全。”她感觉肩上的责任重了。压力之下,她一直记得爷爷和父亲的教导:“在一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如今,乐晓玲已经结婚多年。她的丈夫同样在金川集团工作。她告诉记者,两家人初次见面时互相都很放心。“金川人都是非常踏实的。”她笑着说。
半个世纪过去,戈壁荒原起新城,乐邦才一家三代生活也有了巨大变化。乐晓玲说,多做少说踏实干,这是这座城市的气质,也是一家人的品质,这股子精气神得一直传承下去。(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